跑馬燈

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奇美醫院引先進儀器可偵測肝纖維化程度 數百例臨床經驗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俗諺有云『肝那好,人生是彩色的,肝那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臟為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將腸胃道吸收的養份合成人體所需的重要蛋白質,調節醣類、脂質的代謝與能量的平衡、儲存重要的營養素、製造膽汁,亦肩負著排毒工廠的重大任務,其功能的複雜度目前尚無機器可完全取代。

肝是無聲的器官,肝內沒有神經分佈,健康的肝只需四分之一的重量,即可正常運作,因此,早期肝病往往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不易察覺;除急性猛爆性肝炎外,慢性肝病常循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逐漸演變,不少病人是因發生黃疸、腹水、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或肝癌等末期併發症才就醫,往往為時已晚。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國人約有300萬名慢性B型肝炎,以及60萬名慢性C型肝炎帶原者,而B型肝炎病人得到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0倍,每年因肝病死亡的人數高達1萬3千多人;政府自1984年起,對B肝帶原者的母親所生產之嬰兒施打B肝疫苗,1986年起,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已大幅降低孩童的B肝帶原率及肝癌發生率。

健保局自2003年10月開始執行B、C肝試辦計劃給付抗病毒藥物,目前已有初步成效,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併發症,能被排除於10大死亡原因之外;雖然如此,仍有許多民眾對肝病有錯誤的認知,而未積極的追蹤及治療,此乃醫界未來仍需努力的方向。

肝病發生的原因很多,包含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毒素性肝病、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自體免疫性肝病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肝炎,同時,伴隨著日益攀升的酒精性肝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俗稱脂肪肝);對於慢性肝病的追蹤,一般建議每6至12個月定期抽血(GOT/GPT及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硬化病人則須縮短每3至6個月一次。

肝指數雖能有效的偵測肝臟發炎,但卻無法顯現肝纖維化的程度,超音波對肝纖維化的判斷有賴醫師的經驗,但仍有一定的主觀性,臨床上常常只能告訴病人「你的肝粗粗的,半年後再追蹤吧!」,而半年後,也無法客觀的比較前後「粗粗」的差異,有些病人會覺得每次結果都一樣,就不追蹤了。

然而,慢性肝病是否已達顯著纖維化的程度,常常決定了治療的時機、方式及預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肝切片)是判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gold standard) 且可診斷肝臟發炎程度,缺點是具侵襲性、疼痛、有出血的風險,而不易被病人所接受;此外,取樣組織小,可能有取樣及病理判讀的誤差,往往也無法反覆性追蹤。

因此,有許多非侵襲性肝纖維化檢查被發展出來,包含血清學及放射學的檢查,兩者皆能有效區分無或輕微肝纖維化(F0-F1),以及顯著肝纖維化(F2-F4),但無法精準判定個別期別;血清學檢查乃綜合常見的肝生化檢查(如APRI,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或如FibroTest® 、Hepascore®等具專利的特殊檢驗(commercial kits)判讀,一般可達到大約八成的準確率(AUROC),但易受肝發炎的干擾。

放射學的檢查,主要包含超音波型肝硬度檢查及核磁共振彈性圖相儀,目前以超音波型肝硬度檢查較為普及;肝纖維掃描儀為初期發展的儀器,其主要原理是由機器以撞桿撞擊肝外部皮膚,產生一推動波,讓肝臟組織受擠壓而發生微小之型變。

此微小之型變能誘發與推動波呈垂直之剪切波,其速度與肝硬度成正比,再以超音波來測量剪切波速度,即可得知肝硬度指數;有腹水及肥胖病人推動波不易進入肝臟,因此有2.4-9.4%的失敗率;此外,亦受不同病因、炎症反應、進食及飲酒影響,其後發展的聲輻射力脈波影像系統〈簡稱ARFI〉,肝纖維掃描儀有一般超音波影像,可以選擇適當的檢查區域。

另外,也以低頻超音波取代機械式推動波,對於有腹水及肥胖病人的失敗率大減,至於診斷纖維化能力,約略與肝纖維掃描儀近似,大約可達到九成的準確率(AUROC);不過亦受不同病因,炎症反應、進食及飲酒影響。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育民表示,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自2015年引進第2代的聲輻射力脈波影像系統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簡稱ARFI)肝纖維掃描儀(Acuson S3000 ™),目前已有數百例的臨床經驗,與國內外各知名機構的成果一致,期望能造福更多大臺南地區的『肝苦人』鄉親免於肝病之苦。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