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1月30日星期六

編織大臺南地區外傷跨領域效率診療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成大醫院2010年9月成立了外傷科,由各個次專科的醫師共同組成,專責處理外傷病患。成大醫院表示,在走入外傷這個領域之後,我們發覺外傷這個領域非常需要經營,但在臺灣的環境下,外傷個案並不多,且處理外傷個案壓力相當大,又需24小時在院待命,很少有年輕的外科醫師願意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團隊內長期經營,所幸在成大醫院內,有一群不是那麼計較個人得失且願意付出的醫生們,在5年多的時間內,默默地耕耘外傷的領域。

成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王志榮表示,5年多以來,由於來自各領域的醫師們難以找到共同開會的時間,大家決定用下班後,每週二晚上18時進行個案討論會,分享自己處理外傷病患經驗的時間;除了分享如何處理好個案外,更多的時間是討論大家遇到的問題,或處理病患時踢到的鐵板;透過不斷的討論,如何更快的診斷病人、如何解決制度上的問題、如何避免遺漏重要的診斷、如何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如何互相幫忙凝聚一個團隊,討論熱烈的時候,可能到晚上八點都還沒結束;這種不斷反省自我;不斷追求進步的氣氛,也感染了院內的住院醫師,原本只有主治醫師參與的會議,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的住院醫師及醫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並學習主治醫師的經驗,這一點一滴,慢慢的編織出守護大臺南地區外傷的最後一道防線。

王志榮醫師指出,這5年多以來,外傷團隊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衝撞,不斷的衝撞體制。要處理好重大外傷的病患,需要相當多的資源,所以整個體制的反應必須相當快速。每個醫院的制度都不一樣,持續在不斷的溝通協調下,醫師們的反應已經越來越快;重大外傷需入開刀房緊急止血的病患,在急診平均停留的時間,從外傷成立前平均300分鐘、成立初期平均168分鐘,降至去年平均只要98分鐘;有74%的病人,能在2小時內進入開刀房;而活動性出血需要急做血管攝影及栓塞的病患,有60%能在2小時內接受治療;這些數據反映了急診、外傷科、電腦斷層室、開刀房及血管攝影室,已經能密切配合。

王志榮表示,甚至對體制的衝撞不僅僅止於院內,也走到院外做重大外傷病患轉送的改善;重大外傷的病患,因為種種醫療及非醫療因素的考量,在轉送上會受到程度不一的延遲;而位居最後一線的轉送醫院,團隊深深感受到這些延遲往往減少病患生存的機會;外傷科相當感謝急診部、外科部及加護病房的支持,跨部門合作可以到外院做重大外傷病患轉送的改善;期待能建立重大外傷病患的綠色通道,病患能不遇紅燈,一路順暢轉到醫學中心;目前已經到周邊醫院開了7次會議,討論轉診的原則,以及分享重大外傷病患處理的經驗,期待能提供大臺南地區外傷病患,有更好的照護。

王志榮進一步表示,外傷病患多為年輕族群,對於家庭及社會都相當重要;突來的意外,對於家庭所造成的衝擊,是不可言喻的;從事外傷領域幾年來,急診、開刀房與加護病房裡家屬的崩潰與悲痛,每一次都是令人不忍卒賭,這也是外傷科成立最重要的理由,希望盡團隊的努力,盡量減少悲劇的產生;也感謝院方能不計成本的支持外傷科的營運,讓成大醫院及外傷科,能為大臺南地區急重症病患盡一份心力。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