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拾穗‧十歲」-轉出新世界 再創高教新頁成果發表會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教育部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委託南部「領頭羊」學校國立成功大學成立「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10年來成果卓著,9月24日在成大熱鬧登場的「105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成果發表會」,齊聚13所夥伴學校分享10年績效與成果,展現活化教與學的質量,讓社會大眾了解高等教育對臺灣社會的付出與作為。

主題定為「拾穗‧十歲」-轉出新世界,再創高教新頁的成果發表會,上午10時由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與成大副校長黃正弘聯合啟動,為期一整天的成果發表會內容豐富多元,上午是高等教育論壇,邀得朱俊彰副司長、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陳竹亭、統一集團林蒼生董事專題演講;下午則有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市集活動、成果分享會、微電影播放,另有靜態的海報展等。

朱俊彰副司長致詞指出,過去10年,透過區域資源中心的協助,其它學校,可以觀摩中心的學校,一起成長;未來在後頂大或後教學卓越時代,教育部會重新做資源調整、配置與引導,但最重要的仍是區域聯合、大學資源跨校整合,讓大學成為在地的領導力量。

黃正弘副校長致詞表示,教育部為了改善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在10年前開始啟動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從最初開始建立制度、改善基礎建設、課程內容改善,減少學用落差,過去10年的努力已經有良好的基礎與成果,也應該要繼續延伸;為了其它沒有拿到教學計畫補助的學校,在教學上也能提升,發展各校特色,因此教育部在成大設立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成大也開放圖書館資源與大家共享。

開幕式後,高等教育論壇即登場;以朱俊彰副司長「回應變動時代的挑戰.談大學教育的轉變與應變」為題,與在場人士一起深入探討當今的大學教育面臨的問題,是國際競爭與國內的少子化問題,未來希望能透過培養學生參與國際比賽,拓展國際視野的目標邁進;在少子化的影響下,看似危機四伏,但在資源挹注相等的情況下,對於提高生師比反而是轉機;但最重要能讓高等教育再升級的方法,還是加速創新轉型,透過國內大學聯合與國內外大學合作,大學與產業、社區、政府緊密鏈結,創造高教藍海。

下午的市集活動,內容繽紛、多元,具體展現各校的發展成果與特色;現場亦安排13場由各校準備的分享會,結尾的Q&A甚至要求學生自己面對大眾進行答問,培養學生能獨立自主闡述自校特色、分享所學經驗和未來夢想的能力。

現任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暨成功大學副教務長王育民教授表示,雲嘉南教資中心於民國96年成立至今,各個學年度都有不同的發展主軸;成大身為「頂尖大學」,又是南臺灣指標大學,在區域資源中心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做為教育部中間的「管考」單位,協助各校發展特色、推動教學資源共享,尤其在99年度金融海嘯之後,學校的挑戰更加嚴峻,教育部增添「輔弱」的計畫項目,協助體質較弱的學校發展特色、提高競爭力,更成為重點中的重點。


雲嘉南區域資源中心從早先從20幾間學校,到後來技職體系學校劃出之後,目前合作的學校包括中正大學、嘉義大學、南華大學、臺灣首府大學、金門大學、長榮大學、真理大學台南校區、康寧大學、臺南大學、臺南藝術大學、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13所,在縮短城鄉差距、善盡公民責任和創造友善環境的使命下,共存共榮,為營造更佳的高教環境而努力。

據悉,目前教育部1年約有2千萬元預算,用來推動這項計畫,由各校提出計畫,經雲嘉南教資中心精簡整合後送部審核,通過後再撥款給各校執行。

王育民指出,臺灣的大學在少子化趨勢下,5、6年後大學學生數從現在每年120萬人,降為80多萬人,考驗更加嚴峻;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希望透過資源整合及分享,將各校特色課程串聯後,成為一個互補的「課群」,從單打獨鬥到集體作戰,以「區域聯治」的概念進化至「大學群」的理想。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