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5月14日星期六

大腸癌第四期現曙光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自1996年起,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少運動下,大腸癌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約有1萬多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並有超過5000人因大腸癌死亡,對國人健康造成莫大的威脅。

衛福部臺南醫院血液腫瘤科李艷林醫師表示,大腸癌多為腸內息肉癌化所形成,從息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時間平均約10至15年,國人只要年滿50歲就應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息肉並及早切除,藉由國健署積極推動的50至75歲,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死亡率15至33%;最新癌證登記報告指出,50至74歲糞便篩檢,每21人就有1人發現病變;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大腸癌家族史、高脂肪及大量紅肉攝取、少運動及抽菸等。

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等到貧血、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第三、四期;大腸癌的患者以手術切除為主,而後根據期別和危險因子來追加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第一期的大腸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然由癌登資料顯示,平均每新增五位大腸癌病人,就有一位是第四期,且多數都已轉移至肝臟或肺,大腸癌有別於其它癌症的治療在於即使已有肝臟及肺部的轉移,只要能予以手術切除,還是有長期存活甚至治癒的可能。

目前癌症已進入個人化及標靶治療年代,醫師會根據身體狀況及基因檢測來搭配不同的化學治療處方及標靶藥物,進而增加已轉移至肝、肺的切除率,故第四期大腸癌的平均存活率,已提高至2年。衛福部臺南醫院表示,47歲馬先生1年前因血便3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切片證實為大腸癌,腹部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肝轉移並有血管栓塞,接受6個月的化學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後,肝臟轉移部位多已呈現鈣化狀態,目前使用口服化療並規則在門診追蹤。

衛福部臺南醫院李艷林醫師表示,目前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及標靶藥物不斷更新進步,標靶藥物除了常用的癌思停(bevacizumab)和爾必得舒(cetuximab)外,近期健保局也有核准其它新的標靶藥物,來接續前線療程惡化後的治療,對抗大腸癌的武器已越來越多,希望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不要放棄希望,配合醫師積極接受治療,不僅可減緩病症及治療帶來的不適,甚至能延長生命並有治癒的可能。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