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奇美醫院中西醫合作「腦創傷基礎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連凱斐/于郁金/臺南報導】51歲蔡先生於102年10月28日工作時,由2樓高處跌落,緊急轉送奇美醫學中心急診時,昏迷指數為6分(E1V1M4),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右側大 腦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SDH)、左顳硬腦膜下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枕骨骨折(occipital bone fracture)等。

蔡先生隨即插管,並由腦創傷中心進行開顱減壓手術(craniectomy)及清除腦部血塊;因病情逐漸改善,10月31日開始接受復健治療,11月8日開始會診中醫進行電針治療。

中醫會診當時紀錄指出:「蔡先生意識清楚可對談,作息日夜顛倒,短期記憶力較差,語音不清,右側面癱及嘴角無力,喝水偶發嗆咳;11月22日較無日夜顛倒情形、右側嘴角較可上揚;11月30日出院後,除規律回神經外科、復健科門診追蹤並持續接受復健訓練外,12月4日起回中醫門診接受中藥與電針治療。..經過半年西醫合併中藥、針灸調養,頭暈、右側面癱及記憶力、右下肢行走無力等症狀逐漸改善,說話語音較清且喝水嗆咳的次數減少,已於103年5月重返職場」。

根據衛福部統計,自2009年至2013年間,事故傷害皆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6位;其中,2012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發生時鐘顯示「每1小時19分24秒,就有1人死於事故傷害,而運輸事故與跌倒(落)意外就佔所有事故傷害的7成」。

患有腦創傷後遺症的病人,其自我感覺的症狀明顯,以頭暈、頭痛、健忘、心悸、失眠和虛弱等最常見,這些症狀通常會隨時間逐漸改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則常為病人的生活作息帶來困擾;以常見的腦外傷後頭暈為例,常表現為自身活動不穩、視物旋轉感、畏光、拒動,常伴有噁心、嘔吐及胸悶、心慌、汗出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於民國98年4月成立「腦創傷中心」,為腦創傷病人組成跨科部治療團隊,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整合性的醫療照護,目前腦創傷中心醫療團隊,已成為南臺灣在腦創傷醫療照護,以及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機構。

腦創傷中心研究團隊在基礎研究方面,將接受電針治療的大鼠於腦創傷後,隨即在百會、水溝等穴,施以電針治療連續3天,每天治療60分鐘;傷後第4天發現,在大腦的損傷範圍內,腦細胞的缺血體積減少,星型膠細胞之活化、腫瘤壞死因子-α在星型膠細胞內的表現,均被明顯抑制;顯示腦創傷大鼠於傷後,急性期連續3天接受每天60分鐘的電針治療,可抑制腦部發炎細胞的活化,減少腦部發炎物質(如腫瘤壞死因子-α)的產生,進而提高神經的保護作用,有助於腦部與肢體功能之恢復,上述基礎研究成果,已於2013年由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與腦創傷中心主任郭進榮等,中西主治醫師聯合發表在Acupuncture in Medicine 這本SCI國際期刊上,也分別已在國內三場研討會中發表。

腦創傷中心研究團隊在臨床研究方面,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病例追蹤研究,觀察1997至2010年患有腦創傷,並且在出院後一年內尋求中醫門診之病人,同時依據健保申報代碼與國際疾病診斷分類第九版臨床修正版(ICD-9-CM code)擷取研究樣本。

研究結果發現「在40,632位腦創傷病人中,32.1%的病人於術後,會尋求中醫治療,平均年齡為40.8±19.7歲」;在全部228,048處方用藥中,使用量最高的前五名藥方為疏經活血湯、延胡索、血府逐瘀湯、芍藥甘草湯、川芎茶調散等。

顯示腦創傷病人術後的中藥方劑組合著,重理氣活血化瘀,舒緩身體不適,藉此研究可瞭解腦創病人的預後情況,進一步期許西醫師將中醫納入住院亞急性期會診考量,以整合性醫療,達成全人照護的目標,上述臨床研究成果,也已發表在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台灣癌症登記學會、2015年聯合年會上。

由以上研究結果及臨床案例可知,腦創傷病人於住院期間,可於急性期或術後,藉由針灸治療改善腦部發炎狀態;病程中後期或出院後,可於西醫、復健治療同時,合併中藥、針灸治療,藉由中醫調理體質的方式,改善腦創傷病況,並減少後遺症對病人生活作息的影響,甚至可協助病人重返職場工作。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