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8年8月10日星期五

從傳統漢詩看見臺南文化勝景 《日治時期南社詩選》套書出版

【記者鄭緯武/于郁金/臺南報導】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施懿琳等人主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日治時期南社詩選》套書,9日於許石音樂圖書館正式發表;套書精選30幾萬字傳統漢詩菁華,並簡介詩人背景和事跡,完整呈現前代文人的文學風采,透過這些詩作,讓讀者更加了解臺南早期的生活樣貌與社會環境,既是珍貴文學史料、更兼具歷史參考價值。

明鄭至清領時期,臺南文學即蓬勃發展,蔚為重鎮,直至日治時期,政治重心雖北移,但在傳統文學領域,府城依舊扮演著引領風騷的領頭羊角色;當時殖民政府為有利同化統治,禁止傳統漢文書房教育,藉以消抹臺灣人民文化意識。面對此時代變局,1906年,府城士紳蔡國琳、趙鍾麒、胡殿鵬、連橫、謝維巖等人遂發起組織古典詩社「南社」,以延續一線斯文,與當時創立於中部的「櫟社」和北臺灣「瀛社」鼎足而三,號稱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社。本次出版的套書,就是以「南社」詩人及其詩作做為主角。
  
套書主編施懿琳教授表示,《日治時期南社詩選》全套3冊,第1冊「文獻卷」是根據《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詩薈》等報刊的翰墨因緣、南社例會、吟社徵詩等欄位所載資訊,梳理出南社沿革、參與成員和詩會活動概況,為當時文人的活動樣貌描繪出更清楚的輪廓。
  
第2冊「主題詩卷」,則依「南社文學活動」、「臺南民俗節慶物產」、「臺南文學地景」等三大主題為詩作做分類編排,呈現出日治時期臺南府城的重要文化活動、民間故事、歲時節慶、宗教祭典、物產飲食,以及文學家眼中的地景、建築和生活空間等,多元紛呈的時代面貌,是本冊書的重要特色。
  
施懿琳說,南社鼎盛時曾多達百餘人,文獻上留有生平和作品者約100位,其中70幾位詩人作品原僅散見於各文獻,這次首度在第3冊「詩人詩選卷」中結集選錄;本輯主要收錄1906至1945年間南社社員作品,選錄原則考量藝術性、在地性、時代性及議題性等面向,其中尤以南社的課題擊缽、社友間的唱和及記錄臺南習尚舊事等作品為主,亦選入少數獄中詩、文人風流懺情詩,以及為漢詩開新局的創新作品等,讓讀者瞭解更多不同詩人的風格特色。
  
日治時期臺南的詩社除以府城為中心的「南社」外,其他區域性詩社亦相當活躍,並如衛星般環繞著「南社」,彼此密切交流,造就日治時期豐富的詩社擊缽文化;許多詩人往來各社、互動熱絡,也是維繫文學、語言、文化、歷史的重要環節;此一詩社傳統延續到戰後,時至今日則有十分活躍「鯤瀛吟社」承其文風。
 
文化局表示,南社詩人以「詩」為城市留下美麗印記,詩詞所述勝景、活動儀典及信仰習俗等,早已凝煉於臺南人的日常生活裡;閱讀本套書正有如按圖索驥,除能掌握認識臺南文化底蘊的第一手資料,也將能更深入看見日治時期臺南的文化勝景。(照片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