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

「想望‧家園」經典攝影展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想望‧家園》系列攝影展囊括「我們是臺灣、空間記憶、想望家園」三大主題,擷取《經典》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等系列報導,精選照片結合文字,製作成大型影像輸出,即日起至3月14止,臺南文化中心戶外廣場展出,帶領我們穿梭於島嶼時空之中,感受腳下土地歷史,啓發臺灣的城市與鄉村中,我們追尋想望家園的智慧。

臺灣400年來,從蠻荒到開發,從貧窮到富裕,先人一路胼手胝足,島上已居住兩千三百萬人口,生活雖未完美,卻已是華人國度裡相對完善的一個文明社會,但如果比上歐美已開發國家,我們可是敬陪末座。當我們行旅當地,除了一路讚嘆,也會萌生如果我們家園也是如此,該有多好。經典雜誌耗時一年半,探索家園是否可更完善、更宜居,每一座令人欽羨的家園與城市都是時間的累積,而蛻變的關鍵人、事、物背後,皆是我們該嘗試了解的;《想望‧家園》系列影像展,囊括「我們是臺灣、空間記憶、想望家園」三大主題。

「臺灣的價值,應該從建立正確的價值開始」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這樣表示,近幾十年來,臺灣帶來了經濟上的成就,卻在城鄉環境、交通運輸、災害應變等許多面向政策制度上,顯得步伐零亂;《我們是臺灣》作者群從各個層面深入分析「臺灣性格」,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出發,以信仰、族群、飲食、建築、媒體、運動、機車、產業、災難為題,經由歷史爬梳的過程,串聯起不同時代的「臺灣人」,攜手譜寫出一部屬於小島的共同記憶,但曾幾何時,臺灣的家園記憶竟快速地被水泥叢林所取代。

回顧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雖然使得人們的生活便利與富裕,卻開始反噬了我們的社會下一代,老屋積累過程中的廢棄與剩餘,卻是臺灣下個階段勢必面臨的課題。《空間記憶》泛搜羅近年來開枝散葉的空間活化案例,藉由探討失去原有功能的空間歷史脈絡,像是臺北的大稻埕與萬華、臺中的中區、臺南的安平、臺灣的支線鐵道等,隨著時代變遷已退居歷史舞臺後方許久,而今透過保存、活化,召喚出來的,是鄉愁、消費、文創,又有更深層的內涵尚待發掘?

但不論尺度大小、範圍疏密,在政府與民間的一點一滴努力下,老舊空間該何去何從,已逐漸跳脫過往單點的保存觀念,一個沒有哲學及態度的城市,很難能找到認同,更遑論成功及典範;透過《想望家園》,以他國為鏡,探究其他國家的城市是如何透過政策、民間團體、社區參與等管道蛻變,深入了解生活在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們,是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與發展中,回應與實踐,進而創造出「以人為本」的家園,透過比較與參照,能更加明白臺灣當下所處的現實,以及未來所該前行的方向,《想望家園》期許能成為臺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想望‧家園》攝影展囊括「我們是臺灣、空間記憶、想望家園」三大主題,擷取《經典》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等系列報導,精選照片結合文字,製作成大型影像輸出,即日起至3月14止,臺南文化中心戶外廣場展出,提供眾多熱愛人文與藝術的朋友分享《經典》,有關《經典》的採訪點滴,更多活動訊息請上經典雜誌網站查詢,網址為:www.rhythmsmonthly.com。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