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由於早產兒在唸書期間,多少會遇到過動或行為認知上的問題,成大醫院特別於12月26日舉辦「台南區早產兒追蹤評估檢查20週年-早產兒學齡期學習認知家長座談會」,活動在成大醫學院第三講堂舉行,約有100個家庭參與,成大醫院出生體重最低的小麥弟弟亦到場,小麥全家人和媒體分享帶早產兒長大的甘苦歷程。
小麥提早3個半月、25週2天就出生,出生時只有455公克,身長大約25公分,是成大醫院體重最輕的早產兒。小麥媽媽說,她第一次到加護病房看小麥時,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娃兒,當時還昏了過去,小麥出院回家時,挑戰更大,2小時用針筒餵20CC,餵一次半小時,半夜還要擔心小麥忘了呼吸,頻頻起床看小麥。現在小麥7歲上小學了,麥爸爸特別感謝成大醫院結合南部醫療資源,一起拉拔小麥長大。
早產兒追蹤檢查小組南區計畫主持人暨成大醫院黃朝慶醫師解釋,早產兒是指懷孕不足37週即分娩的新生兒,臺灣目前早產兒發生率,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8-9%,其中極低出生體重(<1500公克)早產兒,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0.85%,卻佔新生兒死亡人數的85%。雖然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目前臺灣地區出生體重1000至15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已高達85-95%,但是早產兒出院後,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生長或發展遲緩的機率較一般足月兒來得高。
成大醫院表示,在早產兒基金會支持下,從84年起,成立南區早產兒聯合追蹤醫療網,針對出生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出院後矯正年齡6、12、24個月大定期追蹤其健康及生長發展狀況,而臺南地區早產兒追蹤小組是臺灣唯一區域性、集中式整合的早產兒追蹤,收案範圍包括大臺南地區住進成大、奇美、新樓及郭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出院後,定期集中於成大醫院接受評估檢查,每次的追蹤門診均有各科專業人員(專科醫師、心理師、職能及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同時服務,以嚴謹一致的施測標準作完整的評估,並提供飲食營養衛教及親子教養諮詢,對於疑似或已有發展遲緩的早產兒,提供專業建議並協助轉介安排復健或早期療育。
自民國84年起,至今20年已持續追蹤服務2154位早產兒,另外,在民國95年起,增加學齡前5歲兒童的追蹤,至今近10年已服務732位早產兒,佔收案人數的78%;目前各年齡的平均追蹤率均達90%以上,追蹤結果發現,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2歲有體重生長遲緩的發生率約為18%、智能發展遲緩的機率為16%、腦性麻痺8%、重度視力或聽力障礙約為1%,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效果較好。
活動邀請3位講師,包括有奇美醫院小兒科王藍浣醫師、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郭乃文副教授、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楊憲明副教授分享提高兒童心智的方法,以及如何輔導有學齡障礙的兒童,藉由此次的早產兒學齡期學習認知座談會,來宣達早產兒長期追蹤的重要性,並提供早產兒家長親職教養的資訊、諮詢的管道及療育的資源。
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