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戀桃花源》、《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臺灣怪談》、《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在80年代藝文資源貧瘠時,「表演工作坊」推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舞台劇作品,吸引許多人走進劇場,演出的盛況推動著表坊勇往直前,成為臺灣具有指標性的劇團;表坊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30年,這30年來的創意旅程,一直沒有停過,「每一件作品回憶起來都像是昨天一樣。」
這次藝文講座邀請到「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丁乃箏分享,30年來身為臺灣重要演出團體的一員,有什麼創作方式讓劇團的創作可以源源不絕!丁乃箏導演為「表演工作坊」創團的核心成員之一,從演員、編劇到導演,作品領域橫跨舞台劇、電影到大型活動規劃,角色的轉變,多元型態作品呈現,這些來自導演多方面的接觸。
「有時靈感的啟動來自電影,或在家裡看電視時的某個畫面;有時走在路上,或坐在車裡忽然聽到某段音樂或某種聲音,也會閃現出靈感。」丁乃箏導演表示,「我看東西比較隨意隨性,也沒什麽計劃性,書籍雜誌卡通電影想看就看,各種營養都吸收,而非刻意去學習某一個大師某一種類型的作品」。
創意養分來自生活周遭,所以作品型態才能如此貼近觀眾,這正符合表坊作品的特性,創作不斷與社會產生對話,巧妙結合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感染許多國內外的觀眾,讓表坊立根於臺灣,近年足跡更踏至華人地區與美國,拓展至更廣的國際舞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