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孤獨鮭魚逆旅洄游文學報導作家 楊樹清創作40年新亮點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是一隻「孤獨的鮭魚」,也是「台灣報導文學旗手」的國立金門大學駐校名作家、金門文藝雜誌總編輯暨金門縣政府世界遺產推動委 員會委員楊樹清,祖籍湖南省武岡,1962年生於福建金門的楊樹清,他在2013年又回到佈滿鐵刺的島鄉,隱身座落於四埔林場,為金門大學的誕生撰寫「燕 南啟道」、编輯「紅土萬樹」兩本校史,2014年6月金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舉辦「駐校作家文學週」,除演講、座談外,亦展示楊樹清的手稿、著作、影像;而 楊樹清於13歲時即在報刊發表「我的哥哥」首篇作品,此後筆耕不輟,涉獵詩、散文、小說、評論等文類,至今創作40年新亮點。


「樹清到了沒?」在有關金門文學聚會裡,一定有人這樣問;在楊樹清的行程表裡,總寫滿金門的大大小小活動、聚會,而楊樹清的身影也代表著金門文學史的傳承 與活動,楊樹清身兼金門縣政府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委員、監察院推動金門登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諮詢委員的他,亦醞釀為金門邁向世遺的過程,留下中英 對照本的文學故事;同時,他還進行著「島嶼、家族三部曲:阿背、雪緣、古區村10號」書寫計畫、「楊樹清文學館」出版工程,以及名為「用火寫詩的年代」的 詩人洛夫戰地紀事;17歲辭鄉,以鮭魚逆旅洄游返鄉的楊樹清,實踐的是他土地、文化與文學的「金門主義」,追尋的,是50人生、創作40年生涯的新亮點。








身世多重混血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祖籍湖南省武岡縣(今洞口縣)高沙市丘塘楊家冲,1949年,老兵父親楊國淇隨國軍部隊撤離大陸,湖南而閩南,辣椒而 番薯,娶三度婚姻兩度喪夫的金門後浦城西門境女子魏雪緣為妻,楊樹清於1962年出生於南宋朱熹設帳燕南書院講學之地,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燕南山古區村10號。

楊樹清在國二升國三的暑假,臥躺病榻三載的母親中風早逝,在這塊貧瘠、耕稼不易的土地,雪花飄落,失去母親的島嶼,離開是他唯一的選擇;1979年秋暮, 大盤帽猶未温熱,方寸猶未圓融,羽翼也未豐的17歲青衫少年,似遺傳了當年江南江北打游擊的「阿背」父親冒險、韌性、戰鬥生命基因,決意棄學、棄守保護 區,狠別浯島,告別老父,隻身一人,風濤渡海赴臺灣闖蕩,投身一條還不該是他能走的,充滿荊棘、險阻的出版、新聞傳播之路。




楊樹清回憶表示,在他的第一個驚嘆號,很快就在17至20歲的履歷表,驚奇烙印,他已在文化天空展現鷹揚之姿;從「金門文藝季刊」革新號總编輯、「台中一 週」社區報採訪主编、「北縣報導」社區報總編輯,聯亞出版社書櫃雜誌主編,並已出兩本書「燕南情長」、「小記者獨白」;1982年軍旅澎湖,亦以軍職身分 兼任該島「建國日報」記者,漁翁島歲月,再生出「少年組曲」、「渡」。

1984年,風雨征塵歸來,楊樹清重返島鄉陪伴年邁老父,耕讀半載、重拾田園記憶之後,又回到臺北文化傳播界大顯身手,先是赴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任出版部企劃主任暨雜誌部總編輯,接續在出版資訊「未來」、「新未來」及佛教刊物「文殊雜誌」出任總编輯。

「離、去、歸、返」,感情用這麽厚,所有離開的一切,原來都是為了要再回到一座未完成的島嶼,1990年,楊樹清心繫戒嚴軍管、長期禁錮的不流動乾涸島 鄉,亟需注入社會活力、文化活水,因而將過去異鄉積累的豐富文化經驗、豐沛傳播能量,在槍桿子逼視下,勇敢創辦以媒介結合社會運動,用以批判、檢視、衝撞 威權體制,被視為「地下刊物」的「金門報導」社區報,此際,他是當時代軍管當局眼中的黑名單,頭痛的「異議分子」、「文學政治人」。

楊樹清表示,迭經3年9個月的媒體運動奮戰,推倒了歷史的怪獸,俟金馬解嚴後,他又從政治回歸文化面,出任「金門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連繫鄉 親,凝聚鄉心;他全力推動金門學研究担綱「金門學叢刊」總編輯,把金門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讓金門走出去與外界接軌、對話,尋求世人對金門歷史文化 的吸引、理解、尊重、探索與擁抱。

「島嶼之外需要連結,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長年以身以心,駐留在金門浯島之鄉的楊樹清,也聽見了提供他舞台演出、試煉的文化都會,仍在呼喊他歸隊的 聲音;多元開展下,他當過耕莘文教院報導文學創作班導師、草山行館顧問、林語堂故居諮詢委員、中廣資訊網楊樹清時間主持、「明報」加拿大版專欄作家、財團 法人龔立逑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1996年,負笈加拿大浪遊一千多個日子,自我放逐在400多公頃大的英屬哥倫比亞(U.B.C.)大學校園,在異文化中 吞食著孤寂,也吸取了大量的養份;回臺灣後,2002年,在老友、文化學者龔鵬程的呼喚下,登上海拔400多公尺的林美山,繼黃春明、高行健、平路之後, 成為宜蘭佛光大學第4位駐校作家。

以「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養份」,作為生命信條的楊樹清,無論身在那個時空、職場、氣場,都能持續寫作不懈,每年要求至少出一本書,作家攤開的 書目中,著有報導文學「金門島嶼邊緣」、「天堂之路」、「閩風南渡」、「消失的戰地」,散文「燕南情長」、「少年組曲」、「渡」、「番薯王」,小說「小記 者獨白」、「愛情實驗」、「阿背」等,計35種個人著作,並總编輯「金門學叢刊」三輯30册、编撰一輯10册「金門鄉訊人物誌」。

孤寂的火花,綻放出了華麗;楊樹清的文化出版成績,表現亮眼,曾敲響3座金鼎獎,包括金鼎獎雜誌公共服務團體獎、金鼎獎圖書主編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 獎、文學創作榮獲多項重要文學獎;1998以「番薯王」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首獎,1996、1999分別以「消逝的漁民國特」、「消失的衛星孩子」兩獲 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1997、1998分別以「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天堂之路」兩獲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1998那年内,亦以「雙城 記」、「尋找蘇王爺」摘得長榮環宇文學獎、臺灣省文學獎報導文學獎,再以投入報導文學創作,發掘新題材、開拓新視野的成就於2003五四文藝節,獲頒中國 文藝協會報導文學創作文藝獎章,與得新詩、藝術、戲劇類榮譽文藝獎章的洛夫、李奇茂、常楓諸文學、藝術前輩同台受獎。

楊樹清是砲火下,番薯田長大的孩子,從料羅灣出航,橫渡臺灣海峽,亦跨越了太平洋;來自邊陲之鄉,長期被視為邊緣書寫的楊樹清,終於晉入文學主流的小角 落,站上文學舞台一個小位置,被看見、重視了;200多位文化界代表,從30位推薦候選名單票選結果,擠下當時名單中的瓊瑶、張曼娟,而楊樹清與朱西甯、 朱天心、陳若曦、陳義芝等作家,同列文建會(當時為文化部)與文訊雜誌合作進行的「1997台灣文學年鑑」10大文學人榜單;2005年再與林語堂、林良 (子敏)、嶺月等作家,登錄中國「當代中國福建閩南知名文化人」。

據悉,楊樹清也是首位出生於金門的作家,被當學位、學術專題研究者,2007、2008年,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研究生接力完成楊樹清所創辦刊物、文學創作 兩本碩士論文,包括李木隆「解嚴前金門報導對金門發展之分析」、蔡秉蓉「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尤其是蔡秉蓉的碩士論文花了3年、共20萬字來追溯楊 樹清的「前傳」,無疑替楊樹清對原鄉認同、運動軌跡,提供更清晰的解讀資料;論文結尾引薩依德「鄉關何處」的句子:「我的生命中已充滿太多不和諧的聲音, 寧可選擇格格不入……」暗示了同樣的命運,並直言楊樹清每次選擇離開金門,皆是為了儲存更多能量與勇氣,在下一次歸鄉時,擁抱這仍帶著鐵刺的浯島。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評價楊樹清,他對下筆的素材,有足夠的敏感度,能以綜觀的寫作方式,在質樸的字裡行間,蘊藏强大的文學圖像與 人道關懷;1996至2000年赴加拿大遊學期間,全心聚焦報導文學,包含兩岸、移民、小留學生等族群議題書寫,近年尤以書寫金門在大時代角色變遷的題材 受矚目;此外,他長期投入解嚴前後金門文史紀錄、文學創作及社會運動,詩人亞弦譽之為「金門主義」者;年少即堅持以一枝筆,堅定以一雙腳,行走文化、文學 領域之後,以報導文學特色在兩岸發光;2008年11月25日,聯合報文學獎30年專刊,聯合副刊以近整版篇幅刊出「孤獨的鮭魚」推介楊樹清,譽之「台灣 報導文學旗手」。

故事中的故事人,故事未了,是社會行動家,亦是文學書寫家楊樹清邁入創作40年,曾為林青霞主演電影「東方不敗:笑傲江湖」片頭題字的書法家陳昆乾,揮書 贊譽他「用一枝筆改變金門」,他也運用另一枝筆熬寫三十春秋,終能在2012年臘月重建、復活一座在明代即已消隱的燕南書院;刻正進行島嶼、家族三部曲 「阿背」、「雪緣」、「古區村10號」的書寫計畫,也推動著「楊樹清文學館」出版工程;越過湍流、穿過鐵刺,鮭魚逆旅洄游返鄉之後上岸的報導文學旗手楊樹 清,正在他的浯島舞動著「島嶼之書」、「時代之書」、「生命之書」。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