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漢漢在102年9月,當時31週大時在診所緊急剖腹出生,後因呼吸中止及發紺轉入某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雖然住院1個月後情況穩定出院,但在9個月大時,媽媽發現漢漢右上肢有不自主動作(2-3次/天),且無法翻身,經成大小兒神經內科診斷為「點頭式癲癇併發展遲緩」,後在臺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輔導下,轉介已1歲4個月大的漢漢前來高榮臺南分院兒童健康發展中心就診。
院方表示,經職能治療師林柏宜評估,他的粗動作發展低於6個月,無法翻身且仍有明顯原始反射存在,全身肌肉無力;精細動作發展小於5個月,無法雙手交握、玩手、手拿玩具或奶瓶;因此,林柏宜職能治療師根據漢漢的個別需要製定治療計劃,將重點放在加強訓練基本粗動作的發展(如4個月大應有的翻身動作),並在治療中預防癲癇再發生,避免動作發展退化。
高榮臺南分院副院長暨小兒科主治醫師潘潔慧表示,小兒復健需要兒童發展醫療團隊合作,並針對個案特質去設計治療計劃,同時給予家屬強而有力衛教資訊和心理支持,團隊主要成員包括小兒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
潘潔慧副院長指出,在動作障礙的治療方面,建議採取以下:
1、治療性運動:經常性的拉張、主動及被動的關節運動,預防或延緩關節攣縮及變形的發生。
2、功能性訓練:依據病童的能力及程度,在遊戲中,透過反覆練習、訓練其做全部或部份功能性活動及日常自理;另外,透過教導代償性技巧及輔具使用,可以增進獨立自主生活能力。
3、居家訓練:以家庭為中心,訓練照顧者如何維持病童良好的姿勢、抱持、餵食及穿衣方法,以及一些誘發動作技巧。
4、輔具配製:量身訂製特製鞋、支架、助行器等,不但有助於維持良好姿勢,並有助於功能及動作穩定度。
林柏宜職能治療師表示,漢漢一直持續在高榮臺南分院復健治療已6年,目前7歲,不但已可以用助行器行走,還可自行進食和上廁所;本院持續復健治療,除了可以促進他的動作發展、肌耐力、行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外,對於在認知及感覺統合的提升及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由於漢漢的腦部區域受損,使得大腦無法正確接收過濾外來的感覺刺激,再加上缺乏動作能力而妨礙了他去探索環境及累積經驗的能力,這樣他的智能發展的潛力就會被限制住;所以經由有目的性的遊戲治療設計中,加入感覺、知覺訓練,並改善他的專注力、注意力與動作能力,除了讓他在動作、認知能力能繼續進步外,更加提升對環境及人際互動的適應能力,未來對他的生活獨立性是可被期待的。
林柏宜職能治療師說,過去幾年來,漢漢的爸媽為了照顧他,付出很大心力,每週帶漢漢積極到醫院接受治療,舟車勞頓更是艱辛;選擇高榮臺南分院除了是更貼近醫療資源外,家長更在乎的是孩子是否開心、舒服,及有效醫療,我也願意付出所有耐心和兒童個案、家長解釋、討論,找出對孩子最好且能接受方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