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

移民移工生命故事 臺史博特展看見「新臺客」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在臺灣有一群人,他們是移民、移工的一份子,也是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工作夥伴。臺史博「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集結3個移民家庭及14個近代移民移工個人生活物件與創作,希望打破觀眾以往對「移民」、「移工」模糊的集體名詞想像,透過有血有肉的個人生命故事顯影,帶大家看見「新臺客」,認識屬於這個世代的新臺灣。

臺史博「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開幕當天,由來自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的南洋臺灣姊妹會成員共同演唱由姊妹們填詞、改作泰國民謠的「เพลง รำวงวันลอยกระทง姊妹頌」,呈現南洋姊妹遠渡來臺心情,以及描寫受國籍法被迫與子女分離的無奈、姊妹們創作詞曲的「媽媽早安」,姊妹會成員們也以帶動唱,引領現場參與者共同吟唱Rasa Sayang,期許南洋姊妹們作為臺灣與東南亞各國間橋樑,透過歌聲獻上情意與祝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表示,臺灣共有逾14萬東南亞移民、68萬移工,這些先後來臺的新臺客們,早已成為形塑臺灣文化重要的一份子;因此在這次的展覽中,臺史博試圖把聚光燈映照在這些新臺客身上,藉由他們獨一無二的生命經歷分享,讓生活在臺灣島上的每個人更深入地彼此認識。她也強調,臺史博始終相信,歷史不是空盪的史料與文字敘述,希望透過這些具有情感溫度的新臺客生命故事和大歷史對話,讓臺灣歷史中的多元文化更清晰立體地顯影,呈現這個世代的臺灣。

展覽聚焦於近50年間臺灣的東南亞移民及移工,除了敘說移民歷史,也讓觀眾透過移民移工的生活物件、影像、聲音、創作等,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各族群存在的自尊、驕傲與個人價值。展覽入口「寄.托/寄託」,藉移民移工與家人間的物件郵寄與情感連結為引,揭開序幕;「冷戰反共排華:半世紀前的東南亞移民」,以幾個印尼、越南的華僑家庭為例,說明1960、70年代排華與反共等大環境的政治變遷下,這群政府積極爭取的「海外僑民」如何飄洋過海來臺,而隨著冷戰終結與兩岸情勢改變,東南亞與中國的移民移工又如何成為政策法令下的「他者」。

「為何而來:他與她的臺灣故事」呈現14個來自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的移民及移工故事,他們有的是家庭主婦、電臺主持人、社區營造工作者、NGO工作人員、以及在療養院所、科技園區、漁業的工作者,展覽中不僅呈現他們的懷鄉思緒、對未來的期許,更勾勒出他們在臺工作、家庭、閒暇與藝文生活的鮮明樣貌,讓觀眾認識新臺客和你我一樣的日常;「新臺客歷史進行曲」則以年表大事記,帶觀眾關注1990年代起,東南亞移民及移工人數快速成長下,浮現的法規、人權及社會正義的議題,及四方報、南洋台灣姊妹會等社會團體因應這些議題而採取的行動,進而反思當代的我們應該如何行動,共創更美好的新臺灣。

「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自即日起至11月5日於臺史博第3特展室展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表示,展覽期間,也將邀請展覽中所提到的移民、移工到館,透過深度的物件導覽與個人生命故事分享,讓觀眾進一步認識更多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新臺客故事,相關活動將陸續刊載於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最新訊息,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