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12月12日星期一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58歲李先生從事工地工作,半年來發現左側下腹部有一突出性腫塊,軟軟的不太會痛,用手壓或平躺時就會縮回去;但近幾個星期發現腫塊變大,尤其在搬重物或咳嗽後更為明顯;經臺南市立醫院泌尿科張廷瑞醫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經討論決定採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次日即出院回家休養。

張廷瑞醫師說明,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股溝處有鼓漲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發生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張廷瑞醫師表示,病因大多為先天疝氣囊袋未完全閉合(間接型),或是腹壁肌肉及腹股溝內環老化變薄鬆弛(直接型),以致腹腔內容物(例如小腸或網膜)鼓出,甚至會掉到陰囊內。

張廷瑞醫師指出,以往採開刀手術來處理腹股溝疝氣,傷口大約會有5公分左右,缺點是術後傷口疼痛及較高的復發率;隨著腹腔鏡新技術的引進,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即是一種傳統手術的替代療法。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時程約1個半小時,病患需全身麻醉,在肚臍下至恥骨的連線上,劃3個0.5公分至1公分的小傷口,將二氧化碳氣體灌入皮膚肌肉層與腹膜外層兩者間,待此空間擴張完成後,再伸入腹腔鏡鏡頭及器械,並於此處進行疝氣修補手術;手術是經由腹膜外,可避免腸道沾黏的後遺症,或是傷到腸子及血管的疑慮。

此外,在手術接近尾聲時,醫師再覆蓋上一片柔韌的人工腹膜於疝氣的缺口處,以加強腹壁的強度,預防疝氣復發。因為腹腔鏡手術有著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病患手術後一、兩天就可出院返家休養。

張廷瑞醫師表示,腹腔鏡疝氣手術已是世界趨勢,但礙於健保之給付限制,如專用於固定人工腹膜之釘槍,健保尚未納入給付,病患可能仍需負擔2至3萬元不等的材料費;不過對於疼痛耐受度低及復發性的疝氣,腹腔鏡疝氣手術實為疝氣患者的選擇之一。

張廷瑞醫師提醒,疝氣是經過好幾個禮拜或好幾個月才會形成,民眾如果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凸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就應盡早就醫,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腹股溝區的腹外疝,即腹腔內的器官或組織連同腹膜壁層形成的疝囊,通過腹股溝管內口或腹股溝三角進入腹股溝管或陰囊。可分為腹股溝斜疝(簡稱斜疝)和腹股溝直疝(簡稱直疝)兩種。俗稱「小腸氣」、「疝氣」,中醫又稱為「狐疝」。..根據傳統定義,股疝不屬於腹股溝疝,但由於部位相近、治療方法類似,並且與斜疝、直疝同樣經過恥骨肌孔,所以臨床上也常將其列入腹股溝疝。腹股溝疝是常見的外科疾病,腹股溝疝修補術也是最常見的外科手術之一。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