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

飲食失調是慢性病 醫:也是身心症/影音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38歲男性,身高168公分,體重61公斤,中等身材,是飲食失調患者,長期在身心科追蹤治療;已持續多年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國中時期,因追求異性被嘲笑身材太胖,而開始嚴格執行飲食計畫,瘦一點之後,開始感受到自己人生有價值,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幾乎每天每次可吃下8-9包泡麵後,就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因此入院好幾次精神科病房,目前每周暴飲暴食的問題達3次,尤其被家人碎唸後,覺得心情更糟,就用吃東西方式來發洩,吃到很撐很不舒服狀態,一蹲下就能將食物吐出來,之後相當焦慮且後悔及內疚。

飲食失調是慢性病 郭綜合醫:也是身心症
暴食症好發於青少年飲食失調疾病,通常與受到社會風氣及對身體形象錯誤認知、缺乏自信相關,先是不恰當節食變成無法控制自己進食行為,病患能吃超量食物,暴食症患者,會極度關心身材和體重、以此來獲得自我評價;所以他們在瘋狂進食後,會以催吐、灌腸或大量運動等補償行為來防止體重增加,所以暴食症個案很少有體重過重問題;但是暴食患者補償行為對身體生理機能有很大影響,如:因自行催吐或濫用瀉劑產生嚴重胃腸道問題等。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黃泰銘主任說明,飽足感讓大腦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帶來舒適和安慰;許多人將負面情緒投射在飲食行為上來獲得愉悅感,這又與大腦的獎酬系統存在著密不可分關係,當我們吃了美味食物,大腦便會釋放出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一旦大腦的獎酬系統過度刺激,敏感度會降低,對食物愉悅反應就會減弱,代表你需要吃更多食物,才得到滿足;吃得越多體重越重,又想再吃,造成惡性循環。

黃泰銘醫師指出,另一種常見的飲食失調是夜間狂食,又稱 「夜食症候群」;夜食症候群與情緒障礙及睡眠障礙存在著密切關聯,患者以「進食來澆愁」,這是一種病態減壓方式;晚上情緒不佳想吃東西,且必須吃東西才能入睡,通常陷入早上食慾不振、夜間狂食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狂食後潛在後果就是肥胖,又會產生罪惡感。

黃泰銘醫師表示,進食異常患者飲食恢復正常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循序漸進方式改變更為理想;採用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方式,找出問題根源,審視是否有憂鬱、焦慮等症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思考行為模式,進而改變自己的飲食行為;藥物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這類藥物可減少暴食衝動及症狀發作次數,改善憂鬱及焦慮等症狀。(于郁金攝)
















飲食失調,身心症,
中華鱻傳媒 飲食失調是慢性病 醫:也是身心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