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7年6月4日星期日

出血性腦中風 奇美醫:中醫針灸治療可明顯改善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王小姐,36歲,車禍腦部嚴重出血,手術住院。奇美醫學中心第一次會診情況:「昏迷指數10分,中度昏迷,不認識家人,無法說話,只會發出聲音,右側肢體無力,臥床無法行走,須靠鼻胃管進食,生活無法自理,須依賴家人照顧」。經會診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針灸治療每週3次,5週後出院,意識進步,已經可以辨識家人,手腳可依指令做出動作,可以由口進食,後續到任東輝醫師門診就診開立中藥,配合每週3次的針灸治療調養半年,生活可以自理,嘗試返回職場工作。

李先生,70歲,突發腦中風住院,奇美醫學中心第一次會診情況:「昏迷指數13分,輕度昏迷,只認識太太兒子,無法說話,也無法發出聲音,右側肢體癱軟無力,臥床無法行走,須靠鼻胃管進食,小便須插尿管,生活無法自理。」會診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指出,針灸治療每週3次,4週後出院,意識狀態改善,認識家人,右手臂可以舉至45度,躺在床上右腳可以抬高,可以發出聲音,可以由口進食,後續到任東輝醫師門診開立中藥,加上每週3次的針灸治療調養4個月,已經可說話,雖然語音比較模糊,但是可以辨認,右手臂可以舉到90度,可以拿四腳拐行走,日常生活功能進步,減輕家人照顧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資料全球每年有550萬人死於腦中風,佔全球死因的第2位。在臺灣腦中風長期居於國人死亡十大原因之第3位,發生率每1,000人口有6.89人;根據衛福部統計,腦中風造成日常生活失能(每年約有17,000人)及社會經濟的花費,長期住院與慢性殘障失能(如急性醫療照顧、後續的復健治療和長期照護)的費用都相當可觀,已高居健保支出第2名。

腦中風也不同於其他的疾病,除了極嚴重中風者於短時間內即告死亡,其倖存者,絕大部分都併有或重或輕的殘障,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尤其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由於其高發生率及死亡率,腦中風已成為病人、家屬及社會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可見腦中風是導致成年人殘障的第一主因,也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

中醫學上的中風是指驟然出現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強語蹇,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的一種疾病,又稱為卒中;其病名最早見於《內經》,記載有「仆擊」、「大厥」、「薄厥」、「偏枯」、「偏風」及「身偏不用」等;《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中風多由情志不暢,憂思惱怒,或飲食不節,或房勞所傷,或外邪侵襲等因素,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偏盛或偏虛而發。

針灸治療中風早在《內經》中即有記載《靈樞·熱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又云:「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指出中風癱瘓的治法及其預後;而古代針灸專著如:《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及《針灸大成》等,也都有治療中風之法。

奇美醫學中心表示,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針灸治療主要是透過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流循環、降低局部的血液濃稠度,使得局部區域的血流量及血氧飽和度增加,有利於局部組織的血氧和營養的供應,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生長、合成功能、能量地代謝以及代謝廢物的清除、調節損傷部位的腦皮質電活動,提高其興奮性、促進健側神經纖維的代償機制啟動、影響或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等方式,來改善中風後遺症。

國外的『美國互補與替代醫學』期刊(The Human Brain Response to Acupuncture on Same-Meridian Acupoint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8 Jul;14(6):673-678)其研究也顯示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顯影亦顯示針刺合谷、太衝等穴位時,可以活化腦部兩側主要體感覺區及對側小腦,明顯啟動兩側大腦半球的額葉、顳葉,甚至啟動兩側海馬回,提示針刺治療可提高病人認知能力。

許多先進國家對於腦中風疾病的醫療模式與服務,已講求醫療品質的深度,也追求服務內容的廣度而更強調跨科際的整合,以提供病人更全方位的治療服務,因此腦中風的治療,除了外科手術治療及控制血壓、顱內壓,以維持生命之外,還能藉由復健治療,來達到肢體功能的進步,中醫的針灸,也是重要的復健治療方法之一。

長期以來,奇美醫學中心注重腦中風的中西醫團隊合作治療,並獲致許多正面成果,包括其中:102年時奇美醫學中心以回溯性統計研究一年內,中西醫合作治療的出血性腦中風病人,評估其臨床成效。奇美醫學中心表示,結果發現,該研究收案的腦出血病人共99位,病人平均年齡約57.96歲,男性佔64位,女性佔35位,以51歲至60歲及61歲至70歲最多,分別是35位(35.3%)及21位(21.2%),約78.8%的病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

在搭配中醫針灸治療的介入後,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簡稱GCS)的昏迷程度顯著減輕;在睜眼、說話及運動反應三方面分數,都有顯著增加,在四肢肌力測試顯示治療的介入,對四肢肌力都有明顯的增加。

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腦中風評估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以下簡稱NIHSS)總分方面,巴氏量表總分治療前平均為10.81分,治療後平均為19.39分;NIHSS總分治療前平均為25.22分,治療後平均為21.08分,兩者均顯示功能上的進步。

NIHSS量表分項目意識程度(-問題及-遵從命令)、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及左下肢的最佳運動功能,針刺治療前後比較具統計上顯著進步,而穴位使用總頻次為1,133次,使用頻次前3名的穴位分別是合谷(76次)、太衝(66次)及後谿(62次)。

奇美醫學中心表示,本研究『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發表刊登於2013年的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有4位作者,而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在西醫住院常規治療腦中風結合會診中醫針灸治療下,『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研究論文發現,1週3天,每天針刺1次的針刺治療,對於腦出血病人確實具有療效,可明顯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意識狀態及肢體力量。

國內外亦有醫學文獻支持針灸,有助於腦中風病人的恢復,包括減少住院天數降低院內感染機會、改善運動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過去必須等到腦中風病情完全穩定才能進行中醫治療,這可能已是發病2、3個星期後了,現在強調早期介入、早期治療,以提高預後的效果,所以阻塞型中風約3至5天,出血型中風約5至7天,即可由中醫師介入,以床邊針灸治療的方法,預防腦中風的次發性併發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