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金合利傳承三代「砲彈鋼刀」 淬鍊「臺灣精品」打造文創觀光工廠

【記者羅蔚舟/于郁金/金門報導】「深度紮根,傳承戰地文化的製刀工藝;高度飛躍,榮登時代精品的國際舞台。」金門軍民難以忘懷的歷史記憶,以1958年「八二三炮戰」為最,當年金門約莫落下100多萬發砲彈,然數量龐大的廢棄砲彈殼,造就金門鋼刀「遠近馳名」;其中老字號鋼刀製造大廠,並傳承三代「砲彈鋼刀」的金合利,緊密地銜接時代潮流脈動,透過創新手法,將歷史記憶的砲彈廢殼,淬鍊打造出「臺灣精品」,再轉進場域體驗之行銷趨勢中,成功發展成文創觀光工廠,引領離島產業綻放創新光芒。

「發揚金門特有戰地文化,將砲彈文創轉化成和平化身,有助於產品多元化,讓企業更得以創新和永續,更能激化整體金門產業發展的思維!」創建於1963年金門鋼刀製造商金合利,繼2014年以折疊鋼刀拿下臺灣精品,2016年再以「烽火之華」和「珍愛和平」獲得兩項台灣精品,係離島產業技術升級及創新發展之首見;金合利不僅擴大產品行銷國際,更將鋼刀製作轉型為文創觀光工廠,將廢棄砲彈賦予新生命,鍛造文創作品。

傳承三代「砲彈鋼刀」的金合利,負責人吳增棟父親是金門知名的打鐵師,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大量蒐購廢棄砲彈殼,以砲彈殼為鍛材研製菜刀,奠定金合利的根基。民國47年8月23日發生的八二三砲戰,以及台美斷交前對岸的砲擊,這段時間是金門軍民難以磨滅的記憶,當時金門約落下100多萬發砲彈,卻也造就獨有的「砲彈鋼刀」。

堆滿砲彈殼的製刀場,吳增棟向參觀的遊客先說明宣傳彈殼的構造,以及彈體後方夾宣傳單的2片半月型鋼片的用途,再以乙炔切割一小片砲彈鋼片,放進火中燒紅後夾出放到打鐵機敲打,再放進水中降溫,反覆燒紅、敲打、降溫等程序,菜刀成型,再以磨刀機磨利刀刃、拋光後裝刀柄,完成「砲彈鋼刀」。

走進金合利映入眼簾的是傳統的打鐵工具,長板凳、鼓風機、鐵帖、削刀刃器等,生鏽的器具述說往日的光榮歷史,這是鎮店之寶。長期製作「砲彈鋼刀」的吳增棟回憶說,民國70年代,準備退役的阿兵哥拿出花圃的砲彈殼到店內打造鋼刀,是消息傳開後,就有很多阿兵哥拿著砲彈殼要求打鋼刀,即使排隊也要等。鋼刀還打造日期,當作退伍紀念。

吳厝「打鐵師」起家的金合利公司,想要突破傳統「打鐵鋪」的格局,接受經濟部與金門縣政府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輔導,花費1年時間規劃設計新的logo、招牌及包裝,明亮的櫥窗展售各式農具、菜刀、戶外活動刀具及各式工藝摺刀。經媒體報導及客戶口耳相傳,金合利公司「砲彈鋼刀」闖出名號,也吸引各國遊客到金合利公司參觀製刀過程,並採購菜刀。

吳增棟與海內外觀光客接觸後,有感客人對金門戰地文化的懷念和需求,特別將廢棄砲彈賦予新生命,鍛造文創作品,「有的客戶想買非菜刀商品,這些正可滿足他們的需求。」除製作各式菜刀外,也製作野外各式刀具及小型工藝摺刀。

客製化將廢砲彈鍛造成文創商品後,不僅價格不凡,價值更是不菲。吳增棟表示,年輕人對刀具有不同品味,希望後輩利用網路交流、雜誌研發新刀具,或是客製化工藝刀,但一定要保留金門「砲彈鋼刀」的文化特色。
(圖:傳承三代「砲彈鋼刀」的金合利,負責人吳增棟透過創新手法,將歷史記憶的砲彈廢殼,淬鍊打造出「台灣精品」,再轉進場域體驗之行銷趨勢中,成功發展成文創觀光工廠,引領離島產業綻放創新光芒)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