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6年10月2日星期日

品德教育責無旁貸 「2016大學校長論壇」獲共識

【記者洪秋亮/于郁金/郭騏樂/綜合報導】為推動全球佛教高等教育攜手向前,共創優質教育平台,佛光山系統大學首度舉辦國際性「2016大學校長論壇」,10月1日起,展開一連3天議程,有來自11國、21所大學的校長、學者齊聚一堂,就如何落實品德教育、加強國際合作、建構佛教大學特色及培育佛教教育人才等議題,熱烈交流。







10月1日首場論壇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舉行,聚焦「如何落實大學品德教育」議題,眾人針對推動品德教育的困境和可行作法,暢所欲言;不論東、西方學者都同意,推動品德教育,大學責無旁貸,而且融入佛教精神的品德教育,有助於年輕一代安頓、調適身心,建構生命核心價值,讓社會更和諧。

佛光山系統大學重視「佛教教育:把寺院當學校」、「品德教育:用生命教育生命」、「大學使命:教出有核心價值的學生」、「人間佛教:讓我成為更好的人」、「宇宙普世價值:融合宗教與科學」,首度舉辦國際性「2016大學校長論壇」,建立起國際合作平台。

開幕典禮中,佛光山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表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重視教育,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陸續在4個國家建立西來、南華、佛光、南天、光明大學,5所大學的師生可共享資源,成效卓著;這場國際大學校長論壇,希望能為世界佛教大學的國際合作交流,開啟契機。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指出,在星雲大師「把寺院當學校」的指示下,佛光山關心教育不遺餘力,希望這場論壇,有助於教育向前邁進,讓年輕一代看見未來希望。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補充說,開創佛光山的初始目的在培養人才,所以山上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是叢林學院;這場論壇可以借助眾人經驗,不只為佛教,也為變動急遽的時代帶來更好的改變。

首場論壇由楊朝祥主持,匈牙利布達佩斯佛教大學校長Jelen Janos、臺灣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擔任引言人。Jelen Janos表示,佛教在匈牙利有150年歷史,主要受德國影響,多為研究藏傳佛教的學術團體;根據統計,1991年時,匈牙利佛教徒不及百人,10年內卻成長到1萬人,佛教道場也日漸增加。

Jelen Janos指出,二戰後,數十萬青年移居他國定居、工作,始終是匈牙利執政者無法逃避的挑戰;不過,目前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關切如何充實心靈,大學的佛教教育正可以提供適切有力的幫助。

「大學有責任輔導學生就業、創業,但不能讓他們造業。」王本榮一語中的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王本榮表示,慈濟除了傳授知識,為了推動完整人文教育,更「六管齊下」,安排「品德、紀律、美學、生命、環境、服務」教育課程。其中醫學院的「大體老師」、「無語良師」解剖課,充分發揮「用生命教育生命」的成效。

在論壇交流中,許多大學校長分享推動品德教育的實例。臺灣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該校除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也鼓勵各系所推動品德、服務、環境教育活動,同時每年舉辦成年禮,鼓勵學生做個知足感恩的人;一年後評估,發現學生的同理心提升了,情緒問題則大為減少。

「在天主教國度興辦佛教大學,深具挑戰。」菲律賓光明大學校長Helen Correa說,該校用獎學金鼓勵經濟弱勢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希望能為菲國培養具備人間佛教理念的領導人才;該校以「三好」為教育方針,鼓勵學生透過藝術表演,服務並融入社區,進一步改變社會;立校才2年,對菲國人而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的代名詞。

美國西來大學校長Stephen Morgan表示,西來的教育著重合作理念、人的價值及社會參與,而重視慈悲的佛教,對引導年輕人探索與發揮生命的價值助益極大。他強調,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校園都該堅持「教出有核心價值學生」的使命。

韓國中央僧伽大學企劃室長正德法師說,該校開設宗教、哲學等相關課程,期待學生都能成為優質的地球村公民。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比較宗教學院院長Chris Vonck,則從哲學家角度,分享他接觸佛教的感想。Chris Vonck認為,佛教教義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可以讓人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德國漢堡大學Numata佛學研究中心教授Michael Zimmermann指出,21世紀以來,德國大學也面臨專業與品德教育,難以兼顧的困境,得知臺灣不少佛教大學已建構完整的品德教育策略而欣喜不已。不過Michael Zimmermann也表示,在基督信仰為主的德國,很難期待學生成為佛教徒。

「人間佛教讓人生活得更美好,也讓我成為更好的天主教徒。」身為天主教徒的光明大學校長Helen Correa回應,人間佛教搭配許多活動,成功吸引好動的年輕人認識佛教;而「三好」、「四給」理念,讓人與人之間如兄弟姊妹般和諧,能提升國家的道德規範。因此在菲律賓,人間佛教已成功打破宗教界限,彼此融合。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分享該校許多科系學生踴躍輔修佛學課程的例子。衍空法師分析指出,香港受英國統治近百年,年輕人或許出於「尋根」的需求,想認識與中華傳統文化關係深厚的佛教,因此佛學課程除了安排禪修體驗,也傳授「四聖諦」等佛教的世界觀,並講授佛陀、高僧的生平,希望學生找到生命典範,擁有快樂人生。

澳洲南天大學校長Bill Lovegrove則表示,該校品德教育尚未系統化,希望多方取經,把品德教育融入課程。Bill Lovegrove同時回應Michael Zimmermann的問題指出,他認為當前許多職場壓力甚大,學習佛教思想能調適身心,讓人身心更健康。

布達佩斯佛教大學校長Jelen Janos指出,在全人教育時代,大學教育應該質量並重,學術與品德兼顧,大學教授應該主動扛起品德教育的責任,甚至要求自己成為學生的道德典範。

「在非佛教大學,借助佛教思想推動品德教育,並不容易。」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提出經驗談,曾受邀在一般醫學院教授「職業倫理」課程,卻大感挫敗,因為學生對專業的道德漠不關心,讓他存疑,佛教教育是否真能推動品德教育。

「超然的宗教,即科學精神;超然的科學,即宗教精神。如何融合科學與宗教,是大學教育要面臨的挑戰。」同樣以醫學院起家的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語重心長地說,在校園推動宗教教育,應側重「宗教精神」,因為宗教精神即宇宙精神,可以解決許多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深具普世價值,他會經常和校內老師討論相關議題,說服老師把宗教精神融入課程。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系所所長Philip Clart謙稱自己在道德教育的經驗不足,不過近10年德國教育方向有大改變,透過系統訓練提升品德教育,已成大學共識,只是目前尚無能力落實。

「品德很難教,需要很長時間、甚至一輩子,才可能看見成效。」楊朝祥總結道,推動品德教育,「模範帶領」很重要,期許老師能扮演指引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成為學生學習道德的典範。

會後楊朝祥校長受訪表示,全世界開設佛教研究系所的大學不少,卻苦於缺乏分享平台,缺乏合作交流機會,佛光山系統大學首度舉辦大型國際大學校長論壇,希望全球的佛教大學,能在融合品德教育、促進國際合作、培養佛法人才等方面,集思廣益,讓世界更祥和。

佛光山表示,其他兩場論壇將移地舉行,第2場「如何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嘉義南華大學舉行,第3場「如何建構佛教辦大學的特色暨佛教教育人才培育計畫」將在宜蘭佛光大學舉行。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