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

藝術家張毅全新突破力作「一抹紅」台南新天地感動豋場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被藝術界譽為「琉璃藝術的哲學和詩人」藝術家張毅的2015全新突破力作《一抹紅》系列個展,此系列作品,即日起至9月30日在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B1琉璃工房藝廊展出。張毅表示:「人生如夢幻泡影,心中仍有一抹紅。」此系列為張毅經歷無限的歲月累積,仍然存在於心中的希望、嚮往,以及最後的堅持。

曾有人形容,張毅的創作過程如同作詩,流露出人生萬千百感,而嶄新的《一抹紅》系列,不僅是張毅對生命的反思,更是其多年來思考華人哲學與琉璃藝術的答案;他從民族情感、東方詩意的哲學中,發展出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的協奏曲,或許是一幅幅寫意山水畫的呈現,或許是一種情感的映照,每件作品、每個景色、每個當下,都是唯一,這亦是全球當代琉璃藝術中,未曾有過的大膽創新表現。 

被喻為「琉璃藝術的哲學和詩人」的藝術家張毅,全新力作《一抹紅》系列全球巡迴展,即日起至9月30日於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B1琉璃工房藝廊展出;此次展區共展出11件作品,活動期間典藏《一抹紅》系列作品,即可享有同款作品圖像特製掛畫一幅(含藝術家親筆簽名);歡迎琉璃藝術愛好者,前來共襄盛舉!

琉璃工房全球官方網站:
http://www.liuli.com.tw/new/
琉璃工房全球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LIULIGONGFANG.TW?ref=ts&fref=ts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張毅(1951年12月14日),台灣新浪潮導演之一,曾因為《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在1986年因婚變退出電影圈,後來也是琉璃工房的共同創辦者之一。..張毅和楊惠姍因為在拍攝《我的愛》時尋找對婚姻的象徵,接觸到水晶玻璃。而造具師找出許多國家的水晶玻璃,但就沒有中國的水晶玻璃,因此開始和琉璃的探索。..1987年張毅和楊惠姍、王俠軍等人一同創立琉璃工房,當時外人皆不看好他們,經多年耕耘後而闖出一片天,後來王俠軍離開琉璃工房,獨立成立琉園。在2008年奧圖碼科技和琉璃工房合併為琉璃奧圖碼,張毅擔任琉璃奧圖碼的董事長。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張毅和楊惠姍等人擔任台灣館的代言人,其作品《千一自在》獲得中國館的永久典藏。而2011年琉璃工房獲選為 「2011台灣百大企業品牌」。2013年時張毅和楊惠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是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台灣藝術家的琉 璃作品展,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收藏楊惠姍、張毅琉璃作品各一件,亦是該館首次收藏琉璃藝術作品。

藝術家張毅19歲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作家,曾以《源》獲亞洲影展最佳編劇;1984至1986年間,導演了《玉卿嫂》(1984)、《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以及《我的愛》(1986),影片中所傳達女性複雜的內心感情世界,為台灣電影寫下輝煌的一頁;其中《我的愛》榮獲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鑑,評選為臺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電影傑作之一;另以《我這樣過了一生》分獲金馬獎和亞太影展的最佳導演獎。

1987年,張毅與楊惠姍一同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創立亞洲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美國紐約時報將其評論為「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琉璃工房在其藝術與文化視野下,成為現代中國琉璃藝術在全球的先驅與重要推廣者,為琉璃藝術開創新局。

2001年正式投入琉璃藝術創作,張毅的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文學與東方的禪意,成為鮮明的創作個性;從年輕時,就如影隨形的原發性血管性病變,讓張毅對生命有獨特的領悟。

對他而言,琉璃,亦充滿「愛和死亡」的意象,其「虛幻」和「真實」、「光」和「影」、「完整絢麗」和「破碎幻滅」,令人迷戀,也令人唏噓。張毅的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

他讓琉璃在焰火的淬煉中肆意流動,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賦予作品無限的延展性;文學與東方的禪意,成為鮮明的創作個性;2014年發表「一抹紅」系列,琉璃在焰火的淬煉中肆意自由流動,寫意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2D繪畫融入3D的琉璃精準技法,不斷地探詢當代玻璃藝術的嶄新可能,以及琉璃印象派的創新表現。
歷年作品發表
2001 自在系列
2012 焰火禪心系列
2014 一抹紅系列

藝術家張毅個人簡歷:
♦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學系顧問教授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辦人
♦台灣著名的短篇小說家
♦台灣新銳電影導演的重要代表
♦台灣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