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

新手爸媽注意!腸病毒流行期 要加注意新生兒腸病毒預防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等;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 型(human enterovirus A、B、C、D)。院方指出,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常見病毒型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其中以伊科6、9、11、19、30型,克沙奇B1-B5型病毒較為常見。

安南醫院兒科吳姿瑢醫師表示,近來門診中一位媽媽有輕微感冒症狀但沒高燒,寶寶出生過程順利,但寶寶出生後肌肉張力軟趴趴不太掙扎,哭兩聲便睡著,胃口也不佳,後來肛溫量到38.2度,鑒於目前是腸病毒流行期,轉收至嬰兒病房打營養針及抗生素。

吳姿瑢醫師說,新生兒如活動力及胃口不佳或小便量太少(一天沒有六大包小便)即為身體缺水的警訊,2個月以下幼兒如果體溫高於38度都必須住院檢查和施打抗生素,因為新生兒抵抗力差和免疫功能不全,大人得到腸病毒只有輕微感冒症狀,新生兒卻足以致命,千萬不可輕忽。

吳姿瑢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傳染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有文獻報告受感染之母親有57%將腸病毒傳給其新生兒(疾管署資料);就新生兒發病時間來看,若新生兒1-14天大時出現症狀,可能為周產期的感染;上述個案即是出生幾周內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所幸在積極治療後恢復健康。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的症狀有各種表現,從最輕微的發燒到致命的多重器官衰竭皆可見;若出現類似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之現象時,稱為「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neonatal enteroviral sepsis)」或「腸病毒敗血症候群(enteroviral sepsis syndrome)」;統計上感染腸病毒的新生兒有8成無症狀,2成有發燒、嗜睡等症狀而需要住院;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躁動不安、餵食不佳、嗜睡,其他症狀如發紺或膚色蒼白、肌張力低下或過高、腸胃症狀、黃疸、出血點、抽搐等都有可能出現。

吳姿瑢指出,當感染侵犯重要器官導致功能不足,則可稱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如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心肌炎、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腦炎等;根據臺灣單一家一醫學中心的統計,146位住院的新生兒腸病毒感染,29%為非特異性發燒表現、42%為為無菌性腦膜炎、29%為壞死性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臨床上當新生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象,若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時,需高度懷疑為新生兒腸病毒感染個案。

吳姿瑢醫師表示,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一般而言,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例如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咳嗽或打噴嚏、飛沫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 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此時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