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8年8月23日星期四

成大醫院阮俊能醫師談葉克膜臨床經驗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成大醫院在2008-2015年間,總共為160多位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進行手術,其中有20位患者(約12%)術後需接受葉克膜的輔助。院方表示,本團隊發現這些患者死亡率很高,最終有7位成功脫離葉克膜並且順利出院,配合藥物控制血壓及心跳,這7名病人都能回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況;其他不需要使用葉克膜的140多位病人,死亡率就低很多,不到5%。

體外膜氧合(英語: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縮寫ECMO,音譯俗稱「葉克膜」,香港稱「人工肺」)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以暫時協助大部份醫療方法皆無效的重度心肺衰竭患者進行體外的呼吸與循環。

葉克膜最早於1972年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外科醫生羅伯特·巴列特(Robert H.Bartlett)首次成功應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治療。
 
成大醫院心臟外科阮俊能醫師表示,成大醫院心臟外科團隊分析資料發現,術前若主動脈剝離到心臟部位而合併心肌梗塞或合併其他器官嚴重受損,因而導致術後需要使用葉克膜則有較高術後死亡率;因此,及早就醫及診斷將是改善手術結果的重要方式。成大醫院也將這個臨床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國外學者評論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阮俊能醫師指出,葉克膜的主要構造包含人工肺臟及離心式的幫浦,用以幫助人體血液氧氣交換,並將二氧化碳排出,在急性心臟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心肺同時衰竭時,有重要的救命角色。 

成大醫院表示,從2005年至2018年8月,為620位患者裝設葉克膜輔助;其中病人最常見的診斷是心臟血管手術術後心臟衰竭,占23%;其次是緊急心肺復甦術後,也約23%;第三位是嚴重呼吸窘迫徵候群;其他較少見的則有嚴重肺高壓引起右心衰竭、外傷、心肌炎引發心衰竭等。 

阮俊能醫師說,心臟及大血管手術均屬重大手術,手術時間長達6-8小時以上,因心臟功能不好或其他因素導致術後病人心臟功能無法立即恢復雖不常見,但仍有一定比率。成大醫院心臟內外科團隊30年照護經驗中,有2-3%的病人需要裝置葉克膜。 

除了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外,葉克膜對心臟衰竭的治療也占有一定的角色,像肺高壓所引發的急性心因性休克。阮俊能醫師說,肺高壓除了藥物控制外,病人需要以肺臟移植或心肺移植做治療,但等待捐贈往往需2年以上,期間可能因感冒等因素導致肺高壓急性發作,造成急性心臟衰竭;對於嚴重肺高壓導致右心衰竭,成大醫院嘗試以葉克膜輔助藥物治療。

阮俊能醫師表示,這個治療經驗曾在美國心臟及胸腔外科年會口頭發表,並刊登在國際期刊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國外學者評論認為這是很困難的成功案例;此外,有位擴張性心肌病變病人,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發生急性惡化,緊急使用葉克膜做輔助治療,但因1、2週的短時間內等不到心臟,成大醫院心臟內外科團隊再幫病人植入短期人工心臟(即Centri-Mag VAD左心室輔助器)撐過40多天,終於等到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機會。至今已過3年,這名病人仍持續在門診追蹤。 

阮俊能醫師進一步表示,成大醫院葉克膜照護團隊累積了充足的經驗,可以提供心臟衰竭病人全面性的照護,期許持續進步,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照護。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因使用葉克膜而引發的併發症也更進一步得到有效克服,技術更加成熟,應用範圍也擴及重度昏迷的急難傷病,而葉克膜團隊也會面臨無效醫療的倫理問題。

維基百科資料也指出,葉克膜除了能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減輕患者心肺負擔之外,也能為醫療人員爭取更多救治時間。葉克膜用於孩童患者因容易產生併發症,所以可用輔助期一般僅約1週至十數日而已,而用於成人患者的輔助期則較長,台大醫院有病人曾經在2008年1月30日創下117天使用葉克膜再移除,成功復原的世界紀錄。

阮俊能醫師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醫學系學士,經歷成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兼任主治醫師、臺南市立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成大醫院外科部總醫師;現任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成大醫學院心臟血管外科臨床副教授;專長心臟衰竭、心臟移植、成人開心手術、主動脈剝離手術、動靜脈廔管手術、心室輔助器、葉克膜、靜脈曲張等。(連凱斐攝)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