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7年7月5日星期三

(影音新聞)「行者在人間無我茶會」溫馨感性 心靈淨化圓滿達陣

【記者于郁金/屏東報導】「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6月30日來自臺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在地12席司茶人,齊聚在屏東佛光山講堂4樓舉辦「行者在人間無我茶會」,當日茶席由吳梅蘭擔任司儀,場面溫馨感性,活動在晚間21時結束,大夥依依不捨相見歡大合照,為當日活動畫上圓滿句點。



無我茶會是臺灣發起的一種茶會形式,於1990年正式推出,隨後演變成兩岸三地,再擴及日本、韓國、 新馬、美國、義大利等地區茶文化活動;無我茶會的茶會形式是,大家攜帶簡便的茶具,事先裝好茶葉、熱水,席地圍成一圈泡茶、奉茶、喝茶;於喝完最後一道茶時,聆聽一段音樂,或靜坐,然後收拾茶具,結束茶會。

當日屏東佛光山講堂活動於下午17時開始場地佈置、桌椅排定後,隨後由司茶人進場擺設茶席、行者慢行經行綵排(4樓講堂);18時行者就定位持缽(茶碗)、行者慢行經行,由月映千江茶文創協會創始人暨南華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講師戴羽禎帶領行者詹燕和、詹帛勲、蔡禾芸、李瑛芳、邱展裕、盧麗珍(貴賓席)、賴奕慈、李心蕎、張月峨、江宇灝、張子翎、童惠貞等慢行經行;19時準時茶客與貴賓就定位,隨後由司儀吳梅蘭朗誦前言(緣起),揭開活動序幕;接續行者默禮1分鐘、淨手(行者備水缽、潔方於茶席)、無我奉茶(開始司茶三泡,第4道奉點心)、行者自我介紹暨回饋感恩、施繼堯陶藝家茶碗賞析。

所謂「禮親茶道」,正也是戴羽禎長期推廣茶文化,來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阿曼神-戴羽禎老師理念,她不僅是禮親茶道教師、創辦人,以行茶孝禮為先,思想教育崇尚儒家,也因此桃李天下。

戴羽禎致詞說,感謝屏東佛光山講堂志工給予場地協助,同時大大讚美各地同學,與屏東同學一樣熱情,拿出最好的、甚至絕版的茶品分享與會來賓貴、品茶親友貴賓們。

關於無我茶會正確之說,什麼是無我茶會呢?戴羽禎老師回應說,無我茶會是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一種大家參予的茶會;自己奉茶的對象並非奉茶給你的那個人,可解釋成「無報償之心」,而抽籤決定你的座位,解釋成「無尊卑之心」;因為會喝到其他3杯不一樣的茶,不能皺眉解釋成「無好惡之心」,認真泡好自己帶來的茶,解釋成「有精進的心」;茶會沒有司儀,依計畫行事是指「遵守約定的心」;整場靜默,自行調整速度是解釋成要有培養「團體默契」的「合群心態」。

戴羽禎進一步指出,「無我茶會」在中日韓還算盛行,之前有茶具觀摩的橋段,算是會前會的活動,聽到磬聲或清脆的鈴聲後,有默契的歸位然後行茶,因為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一場茶會下來,連自己的2杯,三回的奉茶至少要喝12杯,「無我茶會」精神可嘉,但只要是人,都偶有意外插曲,當你鄰座茶友,如果杯子太大時,你會有點哭笑不得!得喝「一打」呢!但基於無我的精神,你還是得訓練自己要「海量」(而且是4種茶類);再來戶外泡茶,如果隔壁的熱水保溫瓶之前是裝中藥的藥壺,基於沒有撿擇的心,你更是得微笑喝下;喝下之後,基於沒有好惡之心,就當喝到「多一味」創新茶飲吧!有緣大家才會聚集戶外參加所謂「無我茶會」,不能要求其他人,就應反躬自省,先自我提升茶道素質涵養。    

戴羽禎表示,此次參閱資料「經行.立禪」,「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經行方法是右手握虛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手,置於前腰之前;慢步經行時,每一步都盡量的慢,一腳跨出,先將腳尖著地,再慢慢將腳掌、腳跟放下,平常每跨一步,大約半個腳掌至三分之二腳掌的長度,也可視情況調整;經行時要清清楚楚的感覺每一步的跨出、著地及換腳的感覺,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腳尖、腳掌、腳跟著地的每一瞬間;除了動作之外,經行時的調息、調心方法,均與打坐時相同;基本上從頭到腳,全身的每個部位,都要盡量完全的放鬆,頭頂天、收下顎、縮小腹、腰背挺直、眼睛微閉、自然的向下前方看,面帶喜悅的微笑;腳雖是踩在水泥地上,因是腳尖先著地,重心在腳掌前端。

為何「行者在人間」茶會以「悔不十年讀書」為題?戴羽禎引用一位部落客「楚水之南」文章說明,清代藏書家魚元傅刻有兩枚印章,一枚「每愛奇書手自抄」,另一枚「悔不十年讀書」;前一枚敘的是主人愛書賞書的喜悅,後一枚則耐人尋味,令人深思!何以「悔不十年讀書」?沒有太確切的解釋,有說法是主人幼時家貧,不能看到更多的書,因此虛度大好年華(十年可謂一種泛稱);如此說來,與「每愛奇書手自抄」可呼應,借到好書愛不釋手,摘之錄之,但畢竟不能長久,從而有此感悟。

戴羽禎表示,中華民族是一個愛書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太多的勉勵讀書的格言佳句,如「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但諸如此類的勸喻,多是發生在人的少年時,用於父母對子女、老師對學生諄諄教誨,而這時的孩子們,更多地是將之為一種灌輸來看待,未必會留下太深的體會,而當年歲漸長,畢業工作以後,再沒人對你講這樣的話,同時由於環境變化和生活壓力,許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放鬆對讀書的追求,即便原本是一個天然的讀書人,也會如此。

苗粟晏修精舍住持一玄法師在賴群貼文表示,戴羽禎(Amy Dai)阿曼神老師教學茶道的特色,就是讓學生有自我表現成果展的機會,在自我學習與分享中,可以成長;所以此次屏東璞禪茶道研習班的學生也不例外,此次假佛光山分院屏東佛光講堂舉行定名為「行者在人間」茶會成果發表。何謂(行者)?英文itenerant monk;pedestrian;untonsured monk,以佛教術語來說有幾點字義有以下:
1、指的是出家而未經過剃度佛教徒。
2、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註:《三國演義》第77回-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
3、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註:《釋氏要覽》卷上-《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今詳,若此方行者也」)。
4、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註:觀無量壽經-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一玄法師進一步指出,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前往化緣亦被人稱為行者;禪宗祖師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座下薰陶學習時,亦稱名為盧行者;足見行者在佛門中,亦是學習的一總苦行職務;生活就像一杯茶,善泡者泡出更清新的茶香,善品者品出更细腻的滋味;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或器,而是喝茶的心情!司茶人為人奉茶、行茶,無有分別;捨心放下,茶湯無我;練就的是自己的心態,無有揀擇,關照自我當下,謙卑無我,感恩分享,才能練就一場圓滿無我的行者茶會。

臺北班長吳春櫻說,行者在人間的兩位靈魂人物,讓茶會進行中的意境,音聲美色,及與會的茶人們真情,温馨的歡笑聲,融為一體,是個非常成功的茶會。尤其聽到會後佳評如潮水般匯流而來,深受感動!戴羽禎老師您的用心、堅持,推廣禮親茶道的精神,已然開花結果;誠如所言「花若芬芳,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無我茶會」精神:
1、無需指揮與司儀,遵守公共約定:無我茶會的進行,一切依事先發給「公告事項」行事,現場不設指揮與司儀,目的是要大家養成「遵守公共約定」的習慣,就如同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的季節變換,沒有誰指揮也能運作得很好一樣。
2、抽籤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泡茶座位由抽籤決定,誰會坐在誰旁邊、誰會奉茶給誰喝,事先都不知道,大家隨遇而安,這是無我茶會「無尊卑之分」精神。
3、茶具與泡法不拘,無流派地域之分:大家攜帶何種茶具及泡法均無限制,這是無我茶會「無流派地域之分」精神,人人無分國籍、種族、老少,圍坐在一起泡茶,和平共享一場美好的茶會。
4、依同一方向奉茶,無報償之心:無我茶會採單邊奉茶,是「無所為而為」的奉茶法,消除有目的之奉茶與太強的社交性,提醒大家放淡「報償之心」。
5、接納欣賞各種茶,無好惡之心:
您喝到的茶,不見得每杯都是濃淡合宜的;如果喝到一杯又苦又澀的茶,怎麼辦?這正好提醒自己,平日要勤加練習把茶泡好,否則參加茶會泡得難以下嚥!不但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茶,這是無我茶會「求精進之心」精神。
6、努力把茶泡好,求精進之心:茶葉是每人在家裝妥帶來,所以可能會喝到各種不同的茶;不能因為某種茶,您平常不喝而排斥它,要以接納、欣賞的心情來品飲,這是無我茶會是要大家養成「無好惡之心」精神;因為存有太重的好惡之心是不好的,會把許多「福氣」都排除在外。
7、席間不語、培養默契,體現團體律動之美:無我茶會從泡茶開始到結束為止,都不可以說話,希望大家藉此安靜下來好好泡茶、奉茶、喝茶;同時,席間無語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大家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進行,就像一條無形的絲帶牽引著,展現一波又一波律動,這是無我茶會講求「培養默契、體現團體、律動之美」。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