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消費者保護處:小心「APP」操作安全,確保荷包免被「A」!

【海峽兩岸新聞報/本報訊】隨著智慧型行動裝置應用的普及化,依據資策會研究報告,約有2/3的智慧型手機持有者有下載應用程式(簡稱App)的經驗,其中有「程式內購買(軟體內消 費)」(簡稱IAP)消費經驗的民眾裡,約1/4消費者每月消費金額平均超過500元。

在業者以「免費」宣稱,但其實內含許多看不見的花費誘惑、扣款流程的 「方便、貼心」設計,不免也曝露出消費者可能陷入之非必要消費、非預期帳單等消費風險。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簡稱行政院消保處)已協調主管機關督促APP 平台業者,確認其平台上架APP之消費資訊充分揭露及付款安全機制,保護消費者於APP應用行為之安全及權益。

行政院消保處表示,目前市場上架 APP可分為付費下載及免費下載兩部分,雖然多數消費者以下載免費APP為主,但在業者標榜「免費」的APP之下,其內部所隱藏的真正花費,常巧妙運用分 階段顯示「現在購買」或「立即升級」等設計手法,誘惑、鼓勵消費者進行可能非必要或過度之消費;甚至對於費用支付作業採取預設自動扣款、未逐次要求密碼等低度控管方式,讓消費者在不經意間陷入高度風險的消費環境。

行政院消保處曾於7月中旬特邀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及11家APP發行平台業者(含行動電信業 者、手機作業系統平台及品牌手機業者)召開協商會議,檢視業者所經營APP平台之消費資訊揭露及付款安全機制,發現有下列情形:
一、APP消費之資訊揭露方式:
(一)付費下載APP採明碼標價:11家業者均採行明碼標價,且須經用戶點選2次確認下載意願,才會進行後續扣款及安裝程序。
(二)APP若有提供IAP項目:11家業者雖均標示提供IAP項目,惟各家業者資訊揭露之方式不同-
1、清楚標示提供具體之IAP項目及價格之業者有3家。
2、僅標示提供IAP資訊,惟並無進一步揭露相關項目及價格之業者有6家。
二、APP消費之付款安全機制:係於扣款流程中設計可啟用密碼保護-
(一)每次消費扣款前均要求輸入密碼之業者有4家。
(二)每次購物輸入密碼後,系統預設有一段購物方便期之業者有2家。
(三)採用手機SIM卡認證即可自動登入及消費,免再輸入密碼者有3家:
因SIM卡認證雖能有效防止盜用門號使用者身分及冒名消費,但為避免用戶使用不慎,如交予未成年子女使用而產生不當消費風險,有增設要求輸入密碼功能之必要,對此本處已促請業者積極研議改善。

隨著4G行動科技時代來臨,APP產業提供之服務內容必定更加豐富多變,行政院消保處也要再次提醒消費者:
一、下載APP前應先瞭解其服務內容是否包含付費項目,及購買價格等資訊,先行查閱APP平台業者之購物及付款等規定,並採取相對安全之管理措施。
二、建議可能將行動裝置提供給未成年兒童或少年使用之家長,審酌考量下載內含IAP項目之APP的必要性;購物時,所輸入之信用卡資料及帳戶密碼,更應避免自動儲存於該裝置設備上,以防造成兒女之不當使用。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