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57歲陳太太某天倒垃圾後覺得肩膀痠痛,本來覺得可能只是拉傷,不料過了1週,疼痛範圍慢慢擴散,且晾曬衣服時手覺得無力抬不太起來,因而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經鐘毓婷醫師安排理學及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旋轉肌撕裂。陳太太先接受2週藥物與復健治療,疼痛有些許減緩,但仍覺得肩膀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於是決定採用增生注射與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3次療程後覺得疼痛大幅改善。
肩旋轉肌撕裂痛 南市醫:超音波導引 PRP注射治療免手術
鐘毓婷醫師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關節,而肩旋轉肌群負責肩膀活動時穩定性,讓肩膀在執行屈曲、外展或是旋轉時不至於脫臼,但也容易受傷;受傷原因通常是日常生活過度使用(例如做家事、反覆地抱小孩)、不良運動姿勢,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某一瞬間動作太快(例如提重物、突然舉高等)造成旋轉肌肌腱受傷;常見症狀為疼痛與無力,在超音波檢查下,會看到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是夾擠,嚴重或未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旋轉肌肌腱撕裂甚至斷裂。
鐘毓婷醫師表示,以往民眾一聽到撕裂,直覺會想到需開刀做修補,然而,隨著超音波技術進步,民眾可先至復健科接受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評估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除可確認是否有撕裂,也能評估是否有其他的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等;若是小撕裂則選用非手術方式修復,如增生注射、PRP注射或是羊膜注射,其原理為將生長因子注射至破損處,刺激組織修復,一般來說注射後4週可追蹤肌腱修復狀況,若有改善可繼續施打;而療程長短視破損程度與個人狀況而不同,平均需3~6次療程。
鐘毓婷醫師指出,目前的研究建議要在超音波導引下做注射,效果才會明顯,注射後避免搬抬重物,以及肩膀盡量在不痛範圍下活動,同時補充足夠蛋白質、維他命B群及維他命C,讓身體有足夠營養素促進肌腱韌帶癒合;另外,平時可做肩關節保養運動,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訓練(手指爬牆運動,避免關節沾黏)、肩胛穩定動作(划船、滑輪下拉)、旋轉肌肌力訓練(彈力帶外旋)等,維持肩關節完整活動度及肌力,避免旋轉肌肌腱受傷。(台南市立醫院提供/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方能避免延誤並獲最佳治療)(于郁金攝)
(以下由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以下由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