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嘉義報導】銀髮族長輩真的很難溝通嗎?其實長輩不是難溝通,而是因為年紀增長,身體自然退化導致的重聽,不會再像年輕時一樣「耳聰目明」;86歲榮民呂奶奶,平時與人對話自覺「有聽沒有到」,常呈現雞同鴨講情形,而過馬路也聽不清車子喇叭聲,家人警覺奶奶症狀,帶至嘉榮就診,經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邱于容診斷後,評估呂奶奶為重度聽力障礙,建議配戴助聽器以改善日常生活的困擾,呂奶奶現在有了助聽器輔助,聽的清楚也大大改善與人溝通能力,每天笑咪咪。
嘉榮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邱于容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問題之一,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2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邱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家中長輩聽力情形,如有出現以下狀況,都是聽力退化警訊,請儘快帶到耳鼻喉科做進一步檢查,如長輩將電視、音響開得特別大聲、與人交談有困難、經常沒聽見電話響、門鈴聲、經常聽不清楚電話中談話、經常誤解別人說的話、聽不到別人在背後喊他、或需要別人一再覆述等,經檢查確定非疾病造成因素後,再做進一步聽力檢測,決定是否需要治療或配戴助聽器;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也相當重要,至少1年應有1次完整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已配戴助聽器矯正,也需注意聽覺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邱醫師說明,人與人之間溝通主要是靠口語表達,需要聲音來傳遞情感,所以長輩聽覺障礙等於在無形中跟他人築起了一道厚牆;建議民眾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宜採取面對面方式,除了可以降低音量,也能讓長輩看見自己顏面表情,輔助讀唇動作更可幫助理解對方想表達語句,家人更應該以同理心與包容心理解長輩因聽力障礙產生負面情緒,若發現聽力受損應儘早介入,避免聽神經萎縮、語言聽辨能力變差,因此早期診斷,適當輔具協助可以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嘉榮院長陳正榮表示,輔導會為照護榮民,提供每3年1次助聽器補助服務,經醫院實施聽力檢測,證明聽損在45分貝-110分貝之間,並檢附診斷證明、聽力檢測圖及榮民證,可向各地區榮民服務處及榮民之家申辦配發助聽器;此外,一般民眾若領有聽力障礙證明,且聽損介於55-110分貝間,經醫師鑑定為無法以醫學治療改善者,符合補助對象亦可向縣市政府申請輔具補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