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肺結節大小、型態及變化速度,是判斷良惡性關鍵指標。郭綜合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胸腔外科李武駿主治醫師說明,第一個案例是一位63歲男性,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意外發現右上肺0.7公分毛玻璃樣病灶;雖然影像特徵不一定代表惡性,但在3年追蹤中,病灶緩慢增大至近1公分,因此決定以胸腔鏡手術切除;最終病理證實為第一期微小侵犯腺癌,屬於相當早期肺癌,術後無需化療,也未見復發;這個案例說明:小結節長期變化,比單次影像大小更能判斷風險。
李武駿主治醫師指出,相較之下,第二個案例展現另一種極端;一位62歲男性在胃癌手術後追蹤時發現右下肺一顆6.5×3.8公分大型實質腫瘤,影像呈現異質性且形狀不規則,看似高度懷疑惡性,最終手術卻證實為良性鈣化纖維瘤;這提醒我們:外觀像惡性,不代表一定是癌症,影像判讀需搭配臨床背景與手術或切片證據。
李武駿主治醫師表示,在檢查工具上,胸部X光雖為常見基礎影像,但會受骨骼、心臟及橫膈等遮蔽,造成許多盲點;小於1公分結節幾乎無法被X光偵測,即使大於1公分毛玻璃病灶也可能被忽略;因此,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是真正有效肺癌早期篩檢工具。
李武駿主治醫師指出,目前政府提供公費LDCT篩檢,對象包含兩大族群:具有肺癌家族史者,及重度吸菸者(20包年、50–74歲);這些民眾每2年可接受一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可疑病灶。
然而,影像上看到的結節不一定是癌症;良性病灶可能因感染、結核或肺錯構瘤而呈現類似惡性特徵;相反地,早期腺癌或囊性腺癌也可能因外觀溫和而被誤判為良性;此外,若患者同時罹患其他癌症,也需排除肺部轉移的可能;因此,醫師會根據症狀、免疫狀態、既有疾病及影像變化進行綜合評估。
當結節被發現後,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立即處理,而是依照國際指引採行定期追蹤;結節大小、實質成分比例、是否增大,會決定追蹤頻率,從3個月至1年不等;若結節顯示高度惡性特徵,便會進一步安排正子攝影、切片或手術,以確定診斷。
李武駿主治醫師說明,一旦確診為惡性,治療方式會依腫瘤大小、位置及分期而異;對於小於2公分的毛玻璃型早期肺癌,可進行胸腔鏡楔狀或分葉切除,兼顧根治與術後肺功能;若為較大或具實質成分的腫瘤,則以肺葉切除較佳,能降低復發風險;無法手術病患則可接受高精度放射治療,此外,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則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量身打造,尤其適用於進展期或具特定基因突變患者。
李武駿主治醫師表示,總結來說,肺部結節雖然常令人焦慮,但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及規律追蹤,我們能在結節變化初期即時發現問題;「正確判讀、適當追蹤與治療策略」,是面對肺結節時最重要3大原則。(于郁金攝)
.pn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