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

金門歷史民俗博館×金大共築宗族文化數位新頁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在數位科技快速推進時代,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與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資訊工程學系智慧計算實驗室」攜手合作,以「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為核心技術,推動《金門聚落宗族文化、保存、傳承與展示計畫》;歷經多月研究與數位建置,於10月28日上午10時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B1「金門閩南文化記憶館」盛大舉辦成果發表會《薪火相傳、點燈未來:金門族譜數位典藏與科技尋根溯源》,展現金門宗族文化跨越時空延續與再生。


活動由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主辦、國立金門大學承辦,象徵金門文化在數位時代轉化與昇華;現場以「尋根溯源」姓氏衍派新郎燈藝術裝置揭開序幕,光影交織之間呈現家族血脈延展與聚合意象;李文良副縣長、張瑞心秘書長、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盧根陣所長等嘉賓皆親臨,肯定此計畫為金門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篇章。


典禮中頒發「族譜建置宗親感謝狀」與「族譜捐贈宗親代表獎」,並特別致贈「一脈相傳戒尺」予協力宗親與宗族理事長,象徵宗親攜手共襄盛舉、傳承不息文化精神;隨後,由國立金門大學李錫捷教授進行成果發表與族譜數位互動導覽,帶領與會者親身體驗雲端族譜系統操作與智慧搜尋功能,體現科技如何讓文化記憶重新發光。

科技尋根:讓文化記憶重現雲端

本計畫以「族譜」為文化核心,結合「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雲端資料庫技術,完成金門5鄉鎮、10個宗姓族譜掃描、電子書建置與AI智慧搜尋系統;藉由高解析影像掃描、全文資料庫建置與GIS地理定位,重現家族世系歷史脈絡;這項成果不僅保存珍貴文獻,更讓散居世界各地金門僑親能即時查詢、對照、連結家族血脈,實現「科技尋根、文化回家」願景。


展覽現場展示族譜數位化四大技術成果—影像掃描、電子書轉化、全文資料庫建置與Web平台應用;透過Firebase雲端架構與Google Maps地圖定位功能,觀眾可體驗「宗祠定位導航」、「電子族譜翻閱」、「AI智慧搜尋」等創新應用;未來,文化園區管理所將持續優化平台功能,於館內建置「數位族譜搜尋索引站」,讓博物館成為海外宗親尋根第一站,並以互動科技讓文化記憶在時代中活化重生。


跨域合作:科技與文化融合實踐

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與資訊工程學系主任李錫捷教授指出,「木有根、水有源」正是本次計畫精神主軸;族譜數位化不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一場文化永續實踐;團隊整合資訊工程、博物館學與文化資產保存等專業,成功建立地方文化資料核心資料庫;未來此成果可運用於族譜研究、地方史料分析、教育推廣,甚至延伸至遺傳醫學資料比對,展現科技與文化融合多重價值。

李文良副縣長致詞也以自身家族從泉州遷徙至彰化、鹿港經歷為例,說明傳統族譜保存艱難與散佚風險。李文良強調,透過數位化典藏可系統性地整合家族資料,讓後代清楚了解自身血脈來源,也促進海內外宗親交流合作,呼籲更多宗族加入數位建檔行列,共同建構金門完整文化網絡。

張瑞心秘書長則指出,金門族群源流與閩南及兩岸遷徙息息相關,族譜不僅記錄血緣,更凝聚文化認同;此次計畫導入AI與雲端技術,使民眾能隨時在線上查詢祖源資訊與電子族譜,讓文化傳承不再受限於紙本與時空;他期盼此成果能吸引年輕世代參與文化保存,促進跨世代對話與兩岸文化交流。

活的文化:從村落記憶到島嶼精神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所長盧根陣表示,金門文化並非靜態陳列,而是一種「有溫度的流動」;文化生命力來自村落、家廟與宗族連結,這些血脈與信仰網絡構築島嶼最深厚文化根基。


盧所長回顧自105年起推動「家廟文化調查與數位建置」計畫,已完成全島194間家廟、39個姓氏調查與紀錄,為宗族文化研究奠定穩固基礎;文化園區願景是「打造一座活的博物館」—讓文化不僅被收藏,更能被理解、被延續,並在時代脈動中持續生長。


此次博物館與金門大學合作推動「點燈計畫」,以宗族燈象徵血脈傳承,串聯村落信仰與家族記憶,並藉數位化技術讓文化光芒跨越時空延展。


盧所長強調:「村落共榮是金門文化最重要根基,唯有在地參與與認同,文化火光才能長明不滅」。他以「尋根」與「點燈」作為象徵,期許博物館持續成為金門文化光源,照亮過去、啟發未來。




本次成果展以「薪火相傳、點燈未來」為主軸,寓意宗族文化延續與家族記憶再生;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與金門大學攜手打造「浯洲金門尋根溯源平台」,不僅是科技研發結晶,更是文化傳承起點;未來,雙方將持續擴充族譜資料庫與智慧應用,深化跨域研究與社群參與,讓每一段家族故事、每一頁族譜記憶,都能在數位光影間再次綻放,讓金門這座文化之島,持續以溫度與智慧發光發熱。(主辦單位提供照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