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有高血壓病史53歲貨車司機,因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感覺「喘不過氣」而前往急診就醫;經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肺動脈栓塞,隨即收治加護病房治療;醫療團隊每日施打兩劑抗凝血劑,持續治療5天後,患者呼吸逐漸穩定,順利脫離危險期。
吳柏青醫師指出,長時間久坐開車、活動量不足者,都是高風險族群,肺動脈栓塞症狀常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心肺疾病混淆,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血、暈厥或心跳加速等現象,都應儘速就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臨床表現,搭配影像學檢查如胸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心臟超音波、下肢靜脈超音波等,確認診斷;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如 Heparin、Warfarin或新型口服抗凝劑(NOACs),可防止血栓擴大及新血栓形成;重症患者則可採取溶栓治療或導管取栓等介入方式。
多數肺動脈栓塞源自下肢或骨盆的深層靜脈血栓(DVT),當血塊剝落後隨血流進入肺動脈,即形成栓塞;此外,空氣、脂肪或腫瘤組織等異物也可能引起肺栓塞,但相對少見;肺動脈栓塞常見於長期臥床、術後活動受限者,以及長途旅行久坐不動者;另有惡性腫瘤患者、慢性病者、年長族群、肥胖與抽菸者,或曾罹患深靜脈血栓病史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吳柏青醫師提醒,預防深部靜脈血栓是避免肺栓塞關鍵,久坐或臥床者應定時活動雙腿、抬高下肢,必要時穿著彈性襪;手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並遵循醫囑使用預防性抗凝藥物;此外,戒菸、控制體重與維持運動習慣都是減少血栓風險有效方式。(于郁金攝)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