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l5BC3UrtiqI?si=cbpAai7gx3Avg67D
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幽門桿菌,兒童感染率則受地區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發展中國家感染率通常較高,尤其在衛生條件較差地區;而生活在衛生條件較佳地區,兒童感染率較低,但仍存在一定風險;可能傳播方式為經口途徑,例如透過受污染食物和水,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成大醫院舉案例說明,15歲青少年因黑便、嘔吐、臉色蒼白及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嚴重貧血;接受輸血及藥物治療後,仍持續嘔吐,吐出咖啡色嘔吐物,血色素在一天內由6g/dL降至4.9g/dL,緊急輸血後將病患轉送至成大醫院;病患抵達急診時,臉色蒼白、心搏速度偏快,小兒急診醫師立即輸液補充,檢測血色素為7.3g/dL;住院後安排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療團隊立即進行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病情逐漸穩定;3日後進行胃鏡追蹤檢查,顯示潰瘍已止血,而胃部呈現結節性胃炎,病理切片及幽門桿菌檢查結果均顯示為幽門桿菌感染。成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羅筱淯醫師表示,依據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病患接受四合一抗生素療法治療後,症狀完全改善。
羅筱淯醫師指出,兒童及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臨床症狀多樣化,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慢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有時與其他常見腸胃疾病相似;嚴重感染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出現黑便、嘔血及貧血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因潰瘍出血、穿孔導致病況危急。
羅筱淯醫師說明,幽門桿菌感染診斷方法,包括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方法為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狀況,並取樣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幽門桿菌培養或快速尿素酶測試;非侵入性方法包括碳-13尿素呼氣測試、糞便抗原測試和血清抗體測試;治療則以三合一療法或四合一療法為主,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鉍劑(Bismuth)與抗生素,療程7至14天,必須按時完成療程以確保療效。
羅筱淯醫師強調,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幽門桿菌感染,兒童及青少年預後大多良好;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羅醫師提醒,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以確保完全根除幽門桿菌。(于郁金攝)(成大醫院提供/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方能避免延誤並獲最佳治療)
(以下成大醫院提供照片)
.pn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