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關稅時代來臨,臺灣產業進入存亡關鍵,歐盟自2026年起將課徵碳關稅(CBAM),投入逾1,000億歐元扶植潔淨產業;環境部與國立成功大學共同主辦「淨零科技戰略×產業永續高峰會」假國立成功大學舉行。主辦單位環境部表示,臺灣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為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宣布2025年起將「綠色低碳化學品與材料」納入供應鏈評分,象徵全球供應鏈規則正在全面翻轉,意味著若供應鏈廠商無法及早完成低碳轉型,將面臨被淘汰風險。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致詞表示,從7月、8月到9 月,每個月都忙著應變、重建、復原,應變、重建、復原,一直不斷循環,光是7、8月每周就從臺南到嘉義1到2次,因為遭遇極端氣候變遷,像是臺南七股就因為極端氣候暴雨造成災害,導致不少損害,這是之前沒有遇過的,這次花蓮遭遇堰塞湖災情,也是極端暴雨釀災,2天下了800豪米雨量,這也是大自然在提醒人類社會,氣候變遷已在身邊,必須要去面對這個問題。
彭啓明說,在場企業都應該有共感,過去節能減碳感覺只是個標語,但事實上面對全球淨零趨勢時,淨零不僅是環保議題,不只是做功德,也不只是社會責任與企業負擔,自從環境部升格後有氣候變遷署,為健全我國因應氣候變遷能力,建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推動機制,像是最近推動碳定價,就受到許多企業迴響,事實上環境部一直在努力幫助很多願意付出努力企業,希望能鼓勵大家節能減碳,這都是未來推動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基礎,環境部知道企業減碳成本很多,以台積電為例,每噸減碳成本約3,000至5,000元,甚至可能上萬元,明年下半年環境部會做的更多,無論是中鋼還是台塑,希望能成為各大企業助力,大家可以一起期待。
彭啓明部長進一步說明,臺灣碳費制度114年正式上路,約有9成收費對象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爭取適用優惠費率,顯見碳費制度已趨動產業減碳力道,同時籲請各界攜手加速推動低碳技術與綠色供應鏈,希望能在2030年必須達成28 ± 2%減碳目標,雖然挑戰艱鉅,但唯有結合政策、技術與產業行動,才能讓臺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掌握主動權。
這次會議邀請鋼鐵、石化、化工、半導體等傳統與新興核心產業分享,第一場論壇以「全球綠色競局下臺灣產業之轉型契機」為題,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主持,邀請中鋼、工研院及成功大學陳志勇名譽教授進行專題演說,分析臺灣在低碳材料、循環利用與淨零科技傳略下產業藍圖機會。
第2場是「打造低碳材料與半導體產業之綠色競爭力」,分享中小企業如何提供低碳綠色產品,關鍵在上游低碳原材料,同時半導體產業淨零轉型,更仰賴綠色低碳化學品與低碳材料導入,國內化工廠若能提供具低碳足跡化學品,將不再只是低價原料供應者,而能躍升為全球半導體綠色製造鏈策略夥伴,不僅創造出口新動能,更能協助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實現淨零目標。
第3場「都市採礦與戰略貴重金屬的前瞻布局」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主持,聚焦臺灣在全球戰略金屬供應鏈挑戰與機會;高純度貴金屬廣泛應用於半導體、汽車與新能源設備,是不可或 缺材料;然而臺灣長期依賴進口,一旦供應鏈受阻,競爭力將面臨風險;透過都市採礦回收再精煉,可在本土建立戰略金屬二次供應鏈。
本場邀請聯友金屬、環氧科技、 台灣精材等具備金屬、化工與回收技術產業代表與新創,探討如何打造在地精煉能 力,讓臺灣可降低戰略貴重金屬進口依賴並提升韌性,這次活動受到許多企業支持,吸引400多名產官學研專家齊聚一堂,盼能為節能減碳進一份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