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9歲小明(化名),從2歲開始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皮膚粗糙不堪、布滿大小搔癢顆粒及斑塊,晚上常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一覺醒來就看見床單上沾滿搔抓後留下的斑斑血跡、皮膚也此發炎流膿,上課精神不濟,更因為搔抓而無法專心上課;家人為此擔心不已,帶小明到處求醫,不管是正規醫療或民間偏方,多方嘗試仍無法達到良好控制,身上皮膚也因為反覆的惡化,幾乎體無完膚,輾轉至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門診求診。
「異」舉終結異位性皮膚炎 奇美醫:新興標靶藥物改善皮膚病灶
在鄭醫師詳細評估及詳盡解釋治療計畫後,屬於重度皮膚炎病人的小明終於開始接受短期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窄波段紫外線治療,並搭配使用非類固醇性的外用免疫抑制藥膏,治療後病情雖得到部分緩解,但因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於是開始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1個月後,小明皮膚得到大幅度改善,不只不需要再服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更讓自己重拾自信,上課不再因搔癢而無法專注,晚上也不用因為搔癢而無法入眠;家人很開心,因為孩子不只皮膚改善,更因為搔癢大大改善而專注度提升,學業成績進步,這次月考還考了班上第1名呢!
20歲小瞳(化名),長年為異位性皮膚炎併結節性癢疹所困擾,四肢皮膚及軀幹多處搔癢之紅疹結節,輾轉來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門診;初期在口服免疫抑制劑、神經穩定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控制下,癢感與癢疹病灶獲得部分改善,但卻出現肝指數飆高之藥物副作用,好停止口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院方表示,在鄭醫師評估、解釋及調整治療計畫後,小瞳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服藥3天後癢感幾乎完全消失,皮膚病灶也終於開始修復緩解。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溼疹,屬於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其盛行率在臺灣和許多國家均呈現上升趨勢,臺灣的盛行率介於4.7%到6.7%不等,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中;異位性皮膚炎和遺傳有關,且與其他異位性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有高度相關。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臨床表現差異頗大,有些人僅四肢屈側出現少許溼疹病灶,有些則全身有超過9成皮膚受到波及;此外,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和自信心受創,不論是工作、就學或課業易受影響外,對社會和經濟影響也不容小覷,因皮膚疾病是造成疾病負擔首位;根據研究統計,三分之一異位性皮膚炎兒童及青少年屬於中至重度,嚴重影響生活、學業、身心發展;超過6成兒童及家長都有因為皮膚狀況而影響睡眠情形,更有2到4成病人有受到霸凌經驗,這類病人也有較高自殺意念、心理問題及憂鬱傾向。
過去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疾病,但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在任何年齡均會發病;急性、溼疹樣病灶較常見於兒童,雖然成人型也會出現許多此類變化,但相較於兒童,成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急性溼疹樣變化以外,臨床還有表皮增生、苔癬畫、癢疹等慢性病灶表現;根據研究統計,約四分之一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成年後才出現病灶,有些在兒童期發作病人則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個不只大大影響生理,更會影響心理的疾病,傳統治療極限終於在這幾年間陸續被一些新興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所打破,造福許多深受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病人,目前仍有許多新興藥物進入最後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在未來幾年會有更多藥物選擇;而在使用藥物的同時,也千萬別忘記做好皮膚保養的基本功「勤勞塗抹乳霜」,才能讓治療效果事半功倍!讓我們一起「異」舉得勝,戰勝異位性皮膚炎。(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