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肩負時代命題,致力培育國際人才,6月28日上午與天下雜誌共同於臺北寒舍艾美酒店舉辦「國際新人才 成功方程式 未來人才趨勢論壇」,邀請成大蘇慧貞校長與5國產官學界領袖共議國際化人才必備能力,並與臺南成大學生連線視訊,創新平台讓師生齊聚探討培育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性與關鍵所在,如何讓臺灣人才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臺北場論壇邀請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英國文化協會處長羅瑞福、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貿易暨投資處處長敬獵人、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主任金郁夫、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柯傑民、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代表馬嘉博、美光科技台灣招募處長張嵋嵐,分別代表產、官、學界,闡述臺灣如何培育國際化人才獨到觀點。
「我們一直有個信念是,透過通力合作能讓世界更好。」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開場致詞表示,一直以來成大持續回望長期累積的經驗與事蹟,思考如何在學術端創造有助於培育國際化人才環境與未來。「我一直相信大學應作為社會的燈塔,持續產生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國內企業中有70%企業認為國際競爭力是成為全球公民一項重要能力,並強調高等教育對於未來人才展望。「我們一直在持續思考哪些面向需要加強以鍛鍊人才,面對未來社會變局。」演講中,蘇慧貞校長分享成大90週年出版的專書「給下一世代人才備忘錄」中所揭櫫七項未來人才特質:「想像」、「敏捷」、「學思」、「智匯」、「好奇」、「視界」、「共好」,而成大將持續以此作為人才培育目標。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臺灣的高等學府應該致力培養學生國際化競爭能力,以投入國際就業市場,同時提升畢業生的國際移動力,以利打造更好職涯;臺灣人口結構正在面對嚴峻改變,未來透過產學合作,將是培養臺灣國際競爭能力契機;同時面對未來更多國際學生來台就讀,臺灣的高等學府應該及早預備,打造國際化學研環境。
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柯傑民表示,面對時局變化快速、產業結構不斷發展下,臺灣產業具有非常好的領導地位足以面對改變,但也因為生育率下降將面對勞動力不足挑戰;過去臺美兩國成立「台美教育倡議」,促進臺美雙國之間語言學習交流,希望此舉能進一步促成臺灣政府2030年雙語政策目標;而針對未來人才培育,臺灣必須建立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體,而國際化人才則需具備尖端技術性know-how、具有全球性觀點且具備良好領導力、溝通力及英語環境下語言運用技巧與國際觀。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代表馬嘉博說,紐西蘭跟臺灣有一樣基礎,是「具有良好教育系統的島國」,不但對國外輸出優秀人才,也吸引國際移民到臺灣或紐西蘭工作;他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調查數據說明,臺灣在全球教育指數位列世界17,但相較鄰近各國仍有進步空間;為了維持臺灣的國際競爭力,臺灣一定要充分把握「人才」,尤其是臺灣最有發展力IT產業;除了積極響應政府2030雙語政策,積極發展國際化教育課程;學校彼此間也應充分合作並與駐台國際辦事處保持聯繫,因為「國際化將是新常態。」
英國文化協會處長羅瑞福提到,實行雙語教育的潛在優勢,除了能實質上增加國際排名、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到臺灣交流,更能打造國際化教學與研究還,讓教職員生與國際增進交流。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貿易暨投資處處長敬獵人則特別推崇成大於2019年與加拿大政府所支持的全國性非營利組織「Mitacs」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提供學生獎學金,讓研究科技得以轉化為產業發展量能,促進兩國企業創新成長。
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主任金郁夫認為,國際學生對於每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臺灣應該善用國際學生發展潛力,成為支持臺灣發展新力量;臺灣的高等教育學府除了提供臺灣學生資源與環境,也應給國際學生國際化的教學與生活體驗,盡力協助以增進多元國際交流。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表示,人才發展與競爭的全球化趨勢,包含科技創新與工業轉型;面對這樣變化,「產業所需要的方向就是教育人才培育的方向。」她認為高等教育應擺脫越來越同質化問題,扮演串連產業與教育橋樑,彌補其中差異,而現有全球化的教育資源應該盡量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運用更多資源。
臺北論壇在豐富交流中劃下完美句點。蘇慧貞校長總結表示,此次有產官學者齊聚一堂交流珍貴的觀點,非常感激,而成大致力建立各領域的人才庫以支持並促進臺灣產業轉型;一路以來成大培育許多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參與國內外社會改變的進程,也一再透過實際作為證明成大是一所持續進步、革新的大學;期許高等教育學府皆能攜手並進、齊心協力,「現在只是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了更好的未來!」(照片由國立成功大學提供)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