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2年6月13日星期一

七股首現國際二級保育鳥小燕鷗築巢育雛成功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國際二級保育鳥類「小燕鷗」進入繁殖期,臺南市七股區首度發現小燕鷗築巢育雛成功,這是今年全台第9處被發現育雛成功的地方,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昨天公布這項好消息,強調為避免被干擾,有派員密切注意防範中。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小燕鷗(學名:Sternula albifrons)又名白額燕鷗,為鷗科小燕鷗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荷蘭。..身體長約25厘米,白色額羽;頭頂和枕部為黑色,在冬季微綴有白點;上體呈瓦灰色,下體白中沾灰;白色尾部具有深叉;喙和足為黃色。..喜棲息於海邊、江河,常常呈小群飛翔,食小魚、昆蟲等。在中國,廣布於沿海一帶,為旅鳥或夏候鳥,遷徙時溯長江向西,旅經四川內陸。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副總幹事黃永豐表示,七股區有一處廢棄鹽灘地,首度發現有20幾對小燕鷗築巢育雛,發現後每天都有熱血志工輪流守護小燕鷗築巢育雛,攝影家王素滿、李進裕也都有拍攝監控,市府農業局保育科長朱健明也非常關注牠們的動態,為了牠們不被干擾,目前就暫不公佈小燕鷗築巢育雛成功棲地,牠們也已經快離巢了。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指出,小燕鷗(Sternula albifrons sinensis)(是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也是國際2級保育鳥類,於臺灣終年可見,常單獨或結群在海岸、河口、沼澤、魚塭及鹽田等濕地環境活動,每年4-7月是牠們繁殖期,牠們偏好在海岸開闊的砂礫地築巢,每巢會有1-3枚卵,由雌雄鳥輪流孵蛋和育雛,目前臺灣本島有宜蘭南澳鄉南溪出海口、新竹、高屏溪口、桃園竹圍漁港、彰濱海岸、雲林濁水溪、臺東知本、花蓮溪口,而七股沿海是第9處發現小燕鷗築巢育雛。

邱仁武表示,小燕鷗在七股築巢育雛,為避免閒雜人等或車輛入侵影響,全力堅守廢棄鹽灘給予守護,終於發現成功孵育,小燕鷗蛋終於破巢而出,小燕鷗萌樣超可愛,讓人相當振奮,小燕鷗寶寶在廢棄鹽灘跑跳躲貓貓,等待雌雄鳥來餵食,可愛極了。

邱仁武強調,小燕鷗在臺灣出現狀態為夏候鳥,部分為留鳥,目前正值繁殖期間,因為在海岸、河口、沼澤、鹽田等濕地環境活動,未能給予完善保護,期盼大家能多加關注及重視,共同努力去保護牠們繁殖下一代。(照片由黃永豐提供/為臺南七股首度發現國際二級保育鳥小燕鷗築巢育雛成功)





小燕鷗,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
中華鱻傳媒 七股首現國際二級保育鳥小燕鷗築巢育雛成功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