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嘉義報導】50多歲小伍,有血便情形已持續好幾個月,但他認為自己只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一直到最近經常肚子痛,上廁所又解不出來感覺,也有頻尿的現象,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治療,醫師以大腸鏡檢查,發現元兇竟是直腸腫瘤,詢問病史後更發現小伍的母親也因罹患直腸癌過世,加上小伍從年輕時就是菸不離身的癮君子,大幅增加腫瘤演變成惡性(直腸癌)機率,幸好小伍在醫師詳細說明後,願意即早開始接受治療。
嘉榮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世偉表示,大腸直腸癌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若發現自己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痛、血便、裡急後重(上完廁所仍有想排便感覺),應該提高警覺即早檢查,而如果出現經常性腹瀉、便祕、大便變細、體重無故減輕、貧血,就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建議立刻就醫治療;大腸直腸癌依據腫瘤型態及期別,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第一期大腸癌視腫瘤侵犯的深度,可選擇以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第二、三期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待後續病理狀況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癌的病患,不用太早放棄或感到無助,透過化療搭配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可達到相當程度的疾病控制,大幅延長存活率。
江醫師進一步說明,大腸直腸癌蟬聯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罹病者5%是先天性遺傳基因引起,但大多數病人則是因後天環境中危險因子所引發,例如肥胖會增加10至20%罹癌風險、每天多食用100公克的紅肉或再製肉品增加12%罹癌風險,抽菸更會增加罹癌率及死亡率,大腸息肉若超過1公分以上,癌變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若本身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會是一般人的2至3倍。
江世偉醫師呼籲,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兩年至醫院接受一次糞便潛血篩檢,發現陽性應立刻接受大腸鏡檢查,即便是陰性也要定期追蹤,以免因間歇性出血而延誤治療,只有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切除息肉預防腫瘤的產生,要是已發生癌變,也要儘速尋找專業醫師評估,搭配多元化及個人化醫療,訂定治療策略,配合醫囑改善飲食及生活狀態,以達到最佳的癌症治療效果。(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提供/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方能避免延誤並獲最佳治療)
分類:國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