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今天公布,相當稀有的夏候鳥「董雞」似乎偏愛臺南市,10天前在山區東山區發現1隻「董雞」後,今天在濱海的將軍區更發現3隻「董雞」族群,吸引不少愛鳥人士及攝影家關注。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台南市鳥類攝影家吳素娥,10天前與2位攝影家受邀到臺南東山區吉貝耍部落拍攝到1隻董雞後,前2天在故鄉將軍區田地,無意間聽到董雞叫聲,剛開始以為是她自己幻聽,因為董雞在臺灣是極為稀有候鳥,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可以無意間碰到,非常意外也非常驚喜。
吳素娥表示,將軍區田野觀察到董雞共有3隻,1隻公成鳥,常持續鳴叫,1隻母成鳥,另外還有1隻轉換繁殖羽中公亞成鳥,不知道是否同屬1個家庭?因為牠們是夏候鳥,理論上是到臺灣繁殖,或許有機會在此孵蛋或育雛,只是牠們都躲在很高草叢內,實在難以觀察。
吳素娥說,東山區首見董雞,才熟悉董雞「董~董~董…」招牌鳴叫聲,因此在將軍區確認到董雞在求偶鳴唱後,聽聲辨位用望遠鏡仔細搜尋多塊農田,先找到1隻董雞公鳥,後陸續再發現1隻母成鳥及1隻公亞成鳥。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董雞(學名:Gallicrex cinerea)為秧雞科的鳥類,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斯里蘭卡、中國東北至華南地區、臺灣、中南半島、朝鮮半島、八重山群島、馬來群島等地的沼澤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中文百科知識也提及:董雞為秧雞科董雞屬的鳥類,中型涉禽;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後端突起游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雌鳥體較小,額甲不突起,上體灰褐色。非繁殖期雄鳥的羽色與雌鳥相同;棲息於蘆葦沼澤,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邊草叢和多水草的溝渠;多在晨昏活動,陰天時可整天活動;站立姿勢挺拔;飛行時頸部伸直,平時很少起飛,善於涉水行走和游泳,雄鳥行走時尾翹起,頭前後點動;分布於印度次大陸、亞洲、中國大陸及台灣;越冬於日本、馬來半島、婆羅洲、爪哇、蘇拉威西及小巽他群島..。
邱仁武表示,董雞,屬秧雞科,又名「田董」,雌雄相異;臺灣在早期還算常見,主要棲息在沼澤或稻田中,以水生昆蟲為主食,因為農田使用農藥氾濫以及棲地遭破壞,在臺灣變成稀有夏候鳥;董雞生性膽小,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快速尋找地形地物進行隱蔽。
邱仁武說,董雞繁殖期間,公鳥常發出響亮的「董、董、董」像打鼓的鳴唱聲,農民稱之為「田董」,也因而得名;進入6月夏季,臺南市山區海邊竟然先後發現「董雞」,希望農民減少使用農藥,讓董雞等夏候鳥鳥類能夠來棲息繁殖下一代。
圖1:董雞在田野飛行的英姿(照片吳素娥提供拍攝)
圖2:為董雞很膽小,常躲在高大茂盛草叢中,只露出一個頭(照片吳素娥提供拍攝)
分類:農漁牧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