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60歲女性過去有很長一段日子都有膀胱漲尿疼痛、頻尿、急尿以及夜尿的症狀;之前有在他院接受過藥物治療,甚至一度懷疑尿道狹窄接受過尿道擴張術,不過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後來偶然至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門診,從病人症狀描述中,林醫師便高度懷疑是間質性膀胱炎,經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後,就替病人安排了住院,並接受全身麻醉下的膀胱水擴張手術。
飽受漲尿疼痛間質性膀胱炎無法根治?奇美醫:適合治療恢復日常生活
院方表示,術中發現病人的膀胱在水擴張到700cc後,在排水過程膀胱表皮出現了瀰漫性腎絲球狀出血點,這是典型的間質性膀胱炎表現;而病人出院後到回診這段時間,已經感覺到沒有以前的漲尿痛,且膀胱也可以容納更多尿液改善頻尿症狀,但因水擴張效果並不持久,必須配合其他治療方式;在這同時林醫師也幫病人申請了玻尿酸來做膀胱後續的膀胱灌注,來加強治療效果;經過玻尿酸一次的灌注後,病人就開始覺得症狀又得到更進一步改善了。
間質性膀胱炎(也稱為膀胱疼痛症候群),是一種臨床症狀組合統稱;根據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治療指引,「間質性膀胱炎」定義為:「與膀胱相關聯的不愉快感覺(包含了疼痛、腫脹等不舒服的感覺),且合併有下泌尿道症狀(頻尿、急尿、夜尿等)維持超過6週,同時沒有泌尿道感染或者其他致病原因。」這種膀胱不愉快的感覺是在漲尿時比較明顯,不過排尿後疼痛就會消除。
根據一項美國流行病學統計,間質性膀胱炎盛行率為每10萬人有52位;在臺灣間質性膀胱炎盛行率,從2002年每10萬人有21.8位上升到2013年的40.2位,其中女生是男生的3倍之多,而且大於65歲盛行率最高。
從流行病學及膀胱病理組織的變化,間質性膀胱炎並非單一病因所導致疾病;目前比較常用的假說有慢性或無症狀細菌感染後,所產生免疫反應、自體免疫疾病、膀胱受傷後造成神經性慢性發炎、膀胱表皮缺損造成通透性增加;而神經性慢性發炎和膀胱表皮缺損,造成通透性增加,較常為學者接受的解釋。
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排除性的診斷,在診斷間質性膀胱炎時,必須先安排一系列檢查,排除掉其他混淆疾病,如膀胱及攝護腺惡性腫瘤、感染、膀胱過動症、尿道憩室、骨盆底肌肉功能異常等等,才能去作診斷。
間質性膀胱炎診斷的流程包含了3個重點:
(1)符合間質性膀胱炎定義,排除混淆疾病,依據診斷工具檢查結果來作表現型分類;建議檢查包括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排尿日誌、尿液檢查、膀胱水擴張術。
(2)膀胱水擴張術是在全身麻醉下,利用膀胱鏡把膀胱灌注生理食鹽水,直到膀胱內壓大於80公分水柱;然後在排水後,有間質性膀胱炎的病人膀胱會出現腎絲球狀出血點、出血斑、片狀出血或黏膜裂縫的現象。
(3)經尿道膀胱水擴張術,可以將其分為潰瘍型和非潰瘍型;治療上唯一不同的是潰瘍型必須作潰瘍切除術,以去除患部的感覺神經和發炎,才能得到較好症狀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表示: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病因不明、多致病因子、易復發而且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它對病人生理、心理、社交行為、生活品質都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如果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來讓醫師給予適合治療;治療過程必須要有耐心,以及不要過度期待症狀的完全改善。(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