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33歲陳小姐,容易焦慮緊張,思慮較多,工作忙碌,每次月經來潮前一週開始出現下巴痘痘,乳房脹痛,水腫,腹瀉,脹氣,伴隨不穩定的情緒,焦慮,易怒,胃口差,但月經來潮後這些症狀就消失,因症狀反覆發生,前來新樓醫院中醫門診治療。
經前症候群是指在排卵日起至月經來潮之間14天出現易怒、焦慮、體重增加、下腹及胸部腫脹等情況,當月經來潮後,這些症狀就會逐漸消失,直到下次月經來前又再出現;其原因可能與黃體激素和雌激素比例失調有關,維他命B6不足,營養不均衡(高脂肪、高糖、高鹽)、甲狀腺內分泌失調或睡眠不足等原因有關。
趙家儀醫師提及,中醫依據不同證型做不同治療,個案中陳小姐,平常容易焦慮,經前出現乳房脹痛,腹脹,此為典型中醫「肝氣鬱結型」,而肝氣不能調達也會影響到脾胃系統,導致出現食慾差,水腫,腹瀉等症狀。
以中醫觀點來說,此類似類似中醫「經行情志異常」和「經行水腫」經前症候群,因「女子以肝為先天」角度上,這句話意思為,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進行疏通,調暢氣機,與貯藏血液,因女子歷經月經排血,到產後分泌乳汁,都會耗傷陰血,所以離不開血。
趙家儀醫師指出,治療上會以疏肝解鬱、健脾的加味逍遙散藥方做加減,也可配合按摩內關穴(將一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放在另一手的手腕內側,無名指剛好抵著另一手的手掌與手腕交界處橫紋,這時三指併攏食指所在位置),找到位置後,可以用手大拇指輕輕按壓,以微酸為度,一次約5到10下即可;治療後,病人經前症候群得到大幅改善。
趙家儀醫師表示,經前症候群是一種週期性症狀,平時應該避免攝取咖啡因,配合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注意營養補充(鈣質、維他命B6等),減少容易使水分滯留在體內的高鹽食物(泡麵、加工食品、零食),也盡量減少容易造成腸胃負擔高油炸及高熱量高糖食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