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 41歲陳先生,抽菸與嚼檳榔習慣已20年,半年前於刷牙時就發現舌頭左側有白斑,起初不以為意,以為是食物殘渣及口腔清潔不佳造成,過約半年發現舌頭左側白斑有範圍擴大之情形,於是至診所求診,診所醫師診斷為口腔黏膜白斑症,轉診至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門診進行治療,李醫師診察後安排陳先生進行切片檢查及口腔二氧化碳雷射門診手術,報告結果確診「鱗狀上皮細胞癌」,經與陳先生討論後,即住院進行一系列癌症分期檢查,並進行舌腫瘤廣泛性切除手術治療計畫。
口腔白斑藏警訊 切片檢查竟口腔癌 奇美醫:二氧化碳雷射手術可阻癌化
「口腔白斑」不是癌症,但是在前往癌症路上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指出:口腔位於消化系統的最上端,在醫學上的定義,口腔範圍包含了嘴唇、齒槽、舌頭下方口腔底部、口腔舌部(舌頭的前三分之二)、硬顎(口腔頂部的前面)、臼齒後三角以及兩側的頰黏膜(唇與臉頰的內襯);口腔黏膜是由角質化程度不同的複層鱗狀上皮所組成,當口腔受到慢性刺激,如嚼食檳榔、吸菸或反覆磨損便有機會產生白斑,白斑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之一,其他癌前病變如紅斑、黏膜下纖維化、口腔扁平苔癬或是疣狀增生,一旦經檢查出有以上癌前病變,應進行切片及後續治療;針對口腔白斑症治療,若病理報告為癌前病變,且深度及面積不大時,可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將病灶移除,但若深度面積較大病灶或病理報告為癌症時,則需要在全身麻醉進行腫瘤廣泛性切除與植皮手術。
李京澤醫師說明,二氧化碳雷射是一種利用遠紅外線的雷射,其能量可被水吸收,因而廣泛被應用於軟組織手術,尤其是口腔黏膜組織,因其含有90%的水,所以效果特別好;其原理為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吸收雷射能量造成水分迅速汽化,細胞崩裂,熱能傳導至鄰近組織,造成熱組織傷害,受到傷害的組織會形成500微米左右的組織壞死區;此外,雷射光可以封閉破裂血管,大幅減少細菌侵入人體機會,降低感染率。
定期做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及早預防癌化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說明: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是嚼檳榔(包含已戒)的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接受檢查;根據奇美醫學中心《口腔癌篩檢預防保健歷年成效》統計,2022年1月到8月篩檢人數共1,651人,陽性人數259人,陽性率佔約16%;259位陽性案例中,有231人完成轉介,32位經切片確認為癌前病變,12位經切片確認為癌症。
李京澤醫師表示,醫生可以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用目視或觸診方式檢查口腔黏膜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此檢查過程不會疼痛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除了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病變外,更重要的是檢測癌前病變,及時予以適當治療,防止癌症發生;同時,醫師還可以提供衛教服務,幫助病人戒除嚼檳榔和吸菸等有害行為,減少癌前病變和癌症風險;雖說所有檢查都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但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還是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如果有以下敘述的症狀,就應該至耳鼻喉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常見的口腔癌症狀有:
(1)口腔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情形。
(2)嘴唇或口腔有超過2週不癒合的黏膜潰瘍。
(3)口腔有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舌頭活動度受阻。
(7)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口腔活動受阻或有困難。
臺灣每年超過8千位罹患口腔癌 好發40至70歲之間
在臺灣,口腔癌好發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90%以上口腔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口腔癌在全球盛行率,約為每1萬人中就有2到3人患有口腔癌,口腔癌及口咽癌於2020年全球癌症排名為第13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在臺灣口腔癌常好發於45歲以上,也可能發生在其他任何年齡,其中9成是男性;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為臺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第4位,每年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
奇美醫院說明,口腔癌的主要成因如以下敘述:
(1)嚼食檳榔、吸菸和使用菸草產品,其中化學物質對口腔黏膜和身體組織產生有害影響。
(2)過量飲酒刺激口腔黏膜,也會增加口腔癌風險。
(3)長期慢性口腔損傷(如假牙摩擦、刺激性食物等)也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
(4)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如病毒株HPV16和HPV18與口腔癌風險增加有關。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表示:口腔白斑為口腔癌的癌前病變,若置之不理有機會轉變成癌症,因此,有嚼食檳榔及吸菸民眾應注意自己口腔健康;在此呼籲,最好預防口腔白斑的方式,便是戒除檳榔與菸草產品,目前口腔二氧化碳雷射手術已廣泛使用在有口腔白斑的病灶,能有效阻止癌化進行。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