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探究金門城舊址區域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3/4舉行公聽會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為探究金門城舊址價值,金門縣文化局將在今年3月4日晚上19時邀請金城鎮李誠智鎮長、石永城議員、翁沂杰代表、倪予媃代表、金門城鄉土保存協會倪振土會長及地方居民等,假金門城社區活動中心共同舉辦《金門城舊址區域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計畫》公聽會,期能再次凝聚發展共識,守護金門城的歷史價值,並使其風華再現,進而成為金門島西南的文化亮點。

位於金門縣金門城共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自古即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諺語,言下之意為東臨人口旺的古崗,所以要人到古崗去;西方水頭是僑商匯集,要賺錢到那邊;南門外是港口,商業興盛;北門則臨燕南山燕南書院所在,做官求名當往這裡去!

金門城為明洪武20年(1387年)「金門守禦千戶所」址,當時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建置,選擇在島西南居高臨下的濱海要地,興築城池守禦東南海疆,並從各地遷徙軍戶至此,現居於城內的倪、邵、王、俞、成等姓氏即是軍戶之後;這座軍事城堡的創建自明洪武20年(1387年)4月規劃擇址起,到明洪武21年2月大體完工;歷經明代軍政中心、清初遷界及其後變遷、民初發展,600多年歷史歲月留下不少珍貴文化資源,包括金門城南門外「文臺寶塔」、俞大猷「虛江嘯臥」碑碣、北門外明遺古街、寶月泉及城內宮廟與民居建築群等,歷史價值具稀少性、珍貴性。
 
1949年後,因國軍軍事構工之需,城垣的石塊被拆除,僅存夯土與部分的基礎石條,城門也不復存在;1991年起,城門在地方人士的支持下逐年回復,但已無歷史風貌。
 
2018年3月,民眾在北門古城牆重建工程西北角側發現疑似古城牆牆基,當時文化局立即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停工,並邀集了部分的文資審議委員現地勘查後,以「金門城遺址為我國臺灣地區明代最古老的建築遺構」為由,於2018年11月6日公告為暫定古蹟,後續深入調研之後,確認該處無明代遺構後,現場已回填保護。
 
為進一步釐清文資價值及後續活化利用與保存工作規劃,2019年2月起,金門縣文化局委託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江柏煒教授團隊,進行城牆遺址的文化資產保存對策研究,並結合協力團隊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吳牧錞教授所進行的考古挖掘建議,經過數月的調研,提出未來登錄為「史蹟」文資身分的建議,以及關於金門城城牆殘跡保存、復原重建的對策;在研究中也進一步參考國內外對於城牆遺址保存的作法,考慮金門城的現實情況,對社區內部整體發展、對外文化路徑的規劃與文化觀光的串聯,提出一些具體可行方案。
 
金門縣文化局與研究團隊曾於108年9月21日辦理地方居民說明會,過程中與居民進行充分的溝通,也收集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作為重要歷史現場的金門城,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在既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重新創造新的價值,使得文化資產與社區得以共存共榮。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官網(https://kinmen.travel/zh-tw/travel/attraction/429)資料指出,金門歷史可追溯自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317年),明朝為了抵禦海盜的侵擾及保護當時住在此地居民所建造「千戶所城」,在明鄭抗清時期,金門城是主要重鎮,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總兵陳龍將總兵署遷至後浦,金門城才逐步沒落;如今,金門城的4個角落都興建新的城門樓,造型各異,其中南門也是金門酒廠大門口,北門旁古樸的石板街,則是著名明遺老街,都相當值得一訪。

特別的是,明遺老街過去曾是金門城繁鬧市集,在地人又稱這裡為「買菜街」,隨著金門從清初政經中心移往後浦,才逐步走向沒落;明遺老街位於金門城北門外,已逾400年歷史,被稱為「金門最古老的街道」,矮小街屋並排在兩側,街道東西南北四處出口原本都設有隘門;為了將金門第一街的回憶留存,明遺老街上的三棟建築改作為故事館,展示舊時常民的生活樣貌,關於信仰、農作與起居都有詳盡描述。

金門縣觀光處提供金門城三大「玩賞攻略」,包括「南門為金門酒廠舊金城廠入口」、「北門臨近三館:明遺古街故事館、酒鄉文化館、黃天佑紀念館」、「登上城樓遠眺,明遺街景盡收眼底」。
 
金門縣政府文化局表示,為因應「新冠肺炎」防疫工作,3月4日公聽會與會來賓民眾請自備口罩入場,進入會場前請以會場準備之酒精消毒雙手。(于郁金攝/部分金門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以下由金門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中華海峽傳媒 #金門城舊址 #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 #金門城 探究金門城舊址區域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3/4舉行公聽會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