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8年9月13日星期四

(影音)成大醫:談巴金森病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巴金森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還能非藥物治療嗎?皮膚黝黑的65歲林先生行動雖稍慢一些,每次走進診間展現出親切的笑容,外觀看起來與常人無太大差異,不經提起,幾乎沒人會知道他已罹患巴金森病10年了;而且到目前為止,林先生的生活完全自理,不僅不需他人協助,每天早上打球、下午游泳,還常常出國旅遊。

成大醫:巴金森病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
https://youtu.be/P54qQyCo3cw
成大醫院神經部簡崇曜醫師說,持續的藥物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是讓林先生維持正常生活、保持良好生活品質的最重要因素。

巴金森氏症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與環境因子相關。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家族中有巴金森氏症患者的人較可能得到此病,暴露於特定農藥、曾有頭部外傷者風險也比較高;但有吸菸習慣、常喝咖啡或茶者風險較低。..帕金森氏症主要的運動症狀導因於中腦黑質細胞死亡,使患者相關腦區的多巴胺不足;細胞死亡的原因目前瞭解很少,但已知和神經元蛋白質組成路易氏體的過程有關;典型的帕金森氏症主要靠症狀診斷,神經成像也能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簡崇曜醫師表示,現階段無法根治巴金森病,也無法阻止疾病的進行,但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等方法,確實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自我照顧及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依醫師的建議規則服藥及定期追蹤,可以達到最佳治療效益,並避免副作用;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甚至音樂的治療,也助益匪淺。
 
巴金森病是神經系統退化疾病,隨著時間與年紀越大,症狀逐漸明顯嚴重,主要有顫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家屬帶患者求醫的主訴常常是走路小碎步、越走越快向前衝;絕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後7.5年,已有嚴重動作障礙而需輪椅代步。
 
巴金森病主要是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所造成。簡崇曜醫師指出,巴金森病的治療以藥物增強腦部多巴胺系統的功能為主,其中又以左多巴(levodopa)的補充治療最為有效。其他藥物如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也都被列為第一線治療的選擇。
 
至於外科手術「深部腦刺激術」,對某些特定病人也有幫助,旨在改善病人的顫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等症狀,以及因為藥物治療引起的藥效波動及異動症。
 
簡崇曜醫師說,除了藥物與手術外,在飲食方面要保持均衡營養、攝取益生菌與益生元增進腸道健康、維持適當體重避免過瘦;活動方面要保持適量運動,有氧運動和肌耐力訓練、太極拳、瑜珈等,都有研究證實可改善症狀,並可透過復健物理治療訓練肌力、步態、平衡、移位及關節活動度等。
 
簡崇曜醫師指出,另外,善用輔具的幫助則可以增加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疼痛並減少跌倒的機會;音樂治療和舞蹈治療,對於步態、平衡、生活品質,甚至認知功能,也都有研究顯示具正面效果。

2015年,全球約有620萬人患有巴金森氏症,並造成11.7萬人死亡。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巴帕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的老人罹患該病;男性較女性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若患者在小於50歲發病,則稱為早發性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確診後的預期餘命約為7-14年。此病以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為名,他在1817年發表了《論震顫性麻痺》(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一書,書中首次詳述了帕金森氏症的相關症狀,其生日4月11日也定為世界帕金森氏日,社群團體會在此日舉行公眾推廣活動;鬱金香則是帕金森氏症的象徵符號。一些著名患者的病情提高了大眾對此病的關注,包括演員麥可·J·福克斯、奧林匹克自行車手戴維斯·費尼(Davis Phinney)和職業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

簡崇曜醫師畢業於成大醫院醫學系,目前成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攻讀;經歷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科主治醫師,現任成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于郁金攝)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