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7年2月2日星期四

「吉仔花」金門傳統技藝 盧根陣:傳承與深耕在地歷史文化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吉仔花」是古早金門在地傳統技藝之一,在一般的婚喪喜慶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其又稱春仔花、繡線花、纏花、綵花等,是用繡線、鐵線、紙板等材料,用手工纏繞組合而成的裝飾花,一般常見於婚嫁吉慶場合,在婚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傳統婚禮中,於不同身分或場合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常見有石榴、百合花、龜、鹿、鳳凰等基本樣式。



手工的「吉仔花」及雙春花是金門從古早流傳下來的古文物、古習俗之一,金門鄉親於過年、作醮、進香、入厝、壽誕、各種喜事等,常見婦女將一支「吉仔花」或春花插戴在頭髮上。過年時拜拜,也會將一支「吉仔花」、雙春插在年糕上,至今仍為在地金門居民普遍使用,保有傳統「吉仔花」與「春仔花」。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表示,據金門縣誌記載,吉仔花用於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綵花就是大吉仔花和小吉仔花,尤其是婚禮習俗,男方在迎娶前拜天公時,將小吉及春仔花插在牲禮或素粿上;婚禮前1日贈女方小吉仔花12對、大吉仔花及雙春花各2對,女方則將小吉仔花6對、大吉仔花1對和雙春花1對,連同嫁妝回送男方;迎娶當日婆婆將頭上的大吉,以及雙春插在新媳婦頭上,象徵「頭春尾吉」;而最獨特的是,金門喪禮也會用到吉仔花,殯禮儀式結束後,發送發粿、紅圓等,上頭插上「吉仔花」贈予出嫁的女兒、姪女、孫女等女眷,稱為「脫孝」。

今年金門縣文化園區為嘉惠返鄉過年鄉親,以及到金門走春旅客,特別推出《初二回娘家.幸福吉仔花》春節活動,即致贈給當日到館的女性鄉親遊客一朵傳統藝師手製精美《幸福吉仔花》,傳承當年新嫁時,婆婆拔下頭上吉仔花、雙春花,轉贈給自己的那份幸福溫暖心意。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指出,今年特別與金沙鎮后沙傳統藝師王金治老師合作,期望在春節遊賞博物館期間也能傳承珍貴傳統民俗技藝,深耕在地歷史文化深層記憶,配合農曆過年熱鬧氣氛,讓傳統民俗技藝融入民眾生活、走進人群,藉此深化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文化內涵,帶動年節喜氣,吸引返鄉遊客到館參觀,發揮文化行銷與施政成果。  

傳統藝師王金治老師,金門縣金沙鎮后沙村人;自從習得纏花技藝後,就自我要求、不斷精益求新,除了觀摩名家作品外,還藉由生態影片,觀察各種花朵姿態,自創工法;王金治老師的「吉仔花」做工細膩、造型精巧,不但實用,亦具典藏價值。  

盧根陣指出,漢文化用絲線纏繞紙片、輔以金屬細線彎折成花的技藝流傳已久,閩南族群叫「春仔花」,金門地區則呼之「吉仔花」,常見於婚嫁吉慶場合,例如婆婆為新媳婦「添花」象徵「頭春尾吉」,期許剛入門的媳婦善於持家理財、富足有餘,新人好頭好尾、美好圓滿。

據了解,金門的吉仔花依造型區分,有「大吉花」與「小吉花」之分,均為石榴造型,寓意「多子多孫」,因為石榴形似桔子,取其「吉」意,所以稱為「吉仔花」;而大吉上的花,寓意「花開富貴」,而小吉使用最為普遍,婚嫁、喜慶、喪事均會用到,因此,許多人稱吉仔花常是指「小吉花」而言。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