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

臺南市立醫院:首用中醫針灸治登革熱 加速病況改善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登革熱是一個古老的疾病,以前稱為「天狗熱」;古人只知道登革熱會傳染,並不知道登革熱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因此,將登革熱歸屬瘟疫一類的疾病,而瘟疫屬於中醫溫病的範疇。台南市市立醫院醫師蘇守毅表示,所謂的溫病是指由外感溫熱病邪引起的疾病,一般多發病急驟,初起即有明顯熱象偏重,且容易化躁傷陰,並具有季節性和不同程度的傳染性疾病;雖然病因各異,但它們發展過程中都出現「溫熱」的病理及臨床表現,所以統稱為「溫病」或「溫熱病」。

蘇守毅醫師表示,溫病的發生,發病快、傳變速、變化多,古人形容溫病「其來也速」、「一日三變」、「抽蕉剝繭,層出不窮」;溫病中具有明顯傳染性與流行性的疾病即稱為瘟疫,而登革熱即是瘟疫的類型。

蘇守毅醫師指出,中醫認為溫病發病的過程,會經過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由外而內,愈見嚴重;而登革熱是由蚊蟲直接咬傷破皮而入,常常被認為病邪直入營血,所以一發病就非常嚴重;登革熱是屬於熱毒引起的疾病,常見身大熱、頭痛嚴重、目昏口乾、骨節煩疼、或吐或瀉、易流鼻血、皮膚發疹等症狀。

蘇守義表示,過去治療登革熱,常常使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或清瘟敗毒散做為治療,但這些藥方都含有犀牛角的成分,犀牛目前已列入保育類的動物,現今都已不再使用;目前治療登革熱治療仍是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但藥物治療有效,會拖延些許時日。

南市醫表示,中醫團隊的醫師,首先加入針灸治療應用,治療使用的穴位包括百會、上星、通天、印堂、肩腧、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陰陵泉、崑崙、跗陽等,加速病況的改善;臨床治療從9月10日至9月30日止,共治療24例登革熱病患,共有20位成功治癒(4位無持續治療),包含其中2例重症病患。

蘇守毅醫師表示,往往發燒48小時內的病人一日兩次針灸,病情會改善許多,治療上通常會建議針灸4次比較保險;若屬拖延多日的病人,出現腸胃症狀,就可能需要多針灸幾次治療腸胃的症狀;如果症狀嚴重出現溶血症狀,仍是建議西醫住院治療,再會診中醫聯合治療較安全。

根據維基百科顯示資料摘錄如下:
1.登革熱(英语:dengue fever),也稱為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子傳播的熱帶病。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還有典型性的麻疹樣皮疹。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出現登革出血熱,威脅生命,患者有出血、血小板減少和血漿蛋白滲出,或者進展為登革休克綜合徵,此時會出現兇險的低血壓休克。
2.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屬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aegypti)。該病毒有5種類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短。再次感染異型病毒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因為市面上沒有可用疫苗,所以預防是通過減少斑蚊滋生地及斑蚊數目,限制接觸斑蚊來實現。
3.急性登革熱採取支持療法,輕到中度者口服或靜脈補液,重度者需靜脈注射和輸血。20世紀60年代以來,登革熱患者數目一直在顯著上升,每年有5000萬到5億2800人感染。對該病的早期描述要追溯到1779年,20世紀早期其病原體和傳播途徑才得以明確。自從二戰以來,登革熱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問題,在110多個國家流行。除了滅蚊外,疫苗及直接針對該病毒的藥物也在開發中。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4.一般來說,登革病毒感染者80%都無症狀,或者只有輕度症狀如簡單的發燒。其它感染者中5%有嚴重臨床症狀,其中一小部分患者生命會受到威脅。登革熱潛伏期(從接觸病毒到出現臨床症狀的時間)為3-14天,但通常為4-7天。因此,從流行區域旅行歸來者如果在到家後14天內沒有發燒或其它臨床症狀,那就不太可能感染登革病毒。兒童感染後常有與普通感冒或腸胃炎類似的症狀(嘔吐和腹瀉),雖最初症狀一般較輕但包括高燒,且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更高。
5.在台灣,官方標準漢語稱之為登革熱,閩南語稱之為天狗熱,其中天狗熱一名源自台語,台語源自於日文「デング」(亦為Dengue的音譯),「デング」與「天狗」諧音,是一種不祥的妖怪,象徵其病之難治。而中國和港澳地區稱為登革熱。在星馬被稱為登革熱或蚊症。在越南通稱為熱出血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