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黃奕炳主講「從軍事角度探討金門戰地史蹟保存價值」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在歷代戰略地位雖有不同,卻都為兵家所重,西元1958年8月23日823戰役,一場慘烈又重要的戰役,使金門在歷史留名,日前大南汽車公司董事長、前國防部總督察長室中將總督察長黃奕炳於金門大學舉辦一場「103年推廣金門縣世界遺產登錄計畫文化遺產維護培訓-戰地文化遺產保存講座」受邀主講「從軍事角度探討金門戰地史蹟保存價值」,分享戰爭的意義,探討金門戰地文史保存的內涵,吸引許多地區人士、學生報名聽講。

大南汽車公司董事長、前國防部總督察長室中將總督察長黃奕炳表示,他於今(103)年11月15日應金門大學之邀在「戰地文化遺產保存講座」所作的報告, 因為接獲通知時間甚短,僅能就經驗與心得淺見,略做耙梳,希望對金門戰地史蹟的搶救,有所助益,在會場幸會「金門縣文化遺產保存學會」理事長黃湘玲宗親(前水頭係五黃之內,同屬守恭公的裔孫),他對他們自動自發、勇敢站出來捍衛家鄉文化遺產的熱情與行動,深為佩服與感動,社區鄉親的自覺、年輕人勇於為公益發聲,他彷彿找到金門戰地文化遺產永續存在的曙光,大家加油!

黃奕炳將軍(左3)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左4)
金門因特殊地理位置及戰略地位,過去長期備戰使島內處處都有防禦工事,在戰地政務解除後,政府更於金門成立全國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地文化為主要目的的國家公園,在台灣申請世界遺產的歷程中,「金門戰地文化」被列入台灣18個潛力點,而隨著時代變遷,因經濟發展或是居民對戰役史蹟負面記憶下,這些文化遺產近年來面臨了如軍事遺產的保存年限、過度觀光導向,使軍事遺產再利用之真實性改變等問題產生,而由金門縣政府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大學承辦的「103年推廣金門縣世界遺產登錄計畫文化遺產維護培訓-戰地文化遺產保存講座」,11月15日假金門大學陳開蓉會議廳舉行,邀請國內外研究戰地文化遺產保存活化的專家與會,希望凝聚鄉親對金門申遺的共識,深化大家對申遺的共識與觀念,大南汽車公司董事長(前國防部總督察長室中將總督察長)黃奕炳為其中一位受邀主講專家。其他受邀有美國軍事博物館規劃師Geoffrey  Giglierano、國立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江柏煒、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長鍾立偉、金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曾逸仁、台北市榮民服務處長鄭有諒、金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林美吟等人開講,並邀請金門大學駐校作家李福井、金門文化資產審議委員黃振良、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閻亞寧、金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袁興言、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黃肇新等人與會座談。

黃奕炳將軍於金門大學主講
黃奕炳將軍投身軍旅40餘年,堅守崗位、戮力從公,受到軍旅各級長官肯定,並多次拔擢,曾獲頒忠勤、干城、陸光、弼亮、景風、寶星等勳獎章30餘座、獎狀10餘幀,績效卓著,於102年7月1日屆齡退伍,同年(102)11月1日接任大南汽車公司董事長黃奕炳,1953年出生於金門縣金沙鎮後浦頭,是歷來職階最高的金門籍將領。

根據維基百科顯示,黃奕炳將軍曾任陸軍官校學生指揮部上校指揮官、金防部第三處上校處長、烈嶼步兵158師上校副師長、小金門-烈嶼守備區指揮官兼158旅少將旅長、國立陸軍高中少將校長、國防大學少將教育長。..2005年4月接任成為第25任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中將校長。2006年11月調升國防部參謀本部人事參謀室中將次長。2007年10月升任國防部陸軍中將常務次長。2010年3月31日調任陸軍十軍團中將指揮官。2011年9月19日晉升陸軍司令部副司令、2013年2月2日晉升國防部總督察長。

黃奕炳將軍及其夫人
黃奕炳將軍指出,軍旅40餘年,他曾戍守最前線的離島,巡防寒風刺骨的偏遠海岸,居住在濕漉漉的洞窟與酷熱難耐的鐵皮屋,也有40小時未曾闔眼,終日沒有進食,甚至有半年,沒有離開駐防的小島等等的艱辛生活經驗,這些經驗並沒有打垮其鬥志,而別人引以為苦的遭遇,也不曾使他稍有退怯,此精神的支持來源,在於母親島(金門)的感召、雀榕的呼喚與紅土地的啟迪,身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金門番薯仔,目睹家鄉歷經苦難,所累積的戰地史蹟,正在快速的流失,個人與各位關心金門戰地史蹟保存的人們一樣焦急,個人粗淺的認為「戰地史蹟保存的工作,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現在不趕快做,以後會來不及做;這一代人不做,下一代人在遺產消失殆盡的土地上,根本無能為力,甚至無從追憶父祖血淚交織的過往時空」。

小編業經黃奕炳將軍之原創作授權相關文字與林美吟教授照片授權,期盼分享海內外更多讀者,同時,表達對過去為金門奉獻犧牲的致上敬意與感恩!分享如下:
「從軍事角度探討金門戰地史蹟保存價值」
壹、前言
在中國大陸沿海有6500多個島嶼,而像金門這麼大小的蕞爾小島,有數百個之多。但能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於世界享有盛名的,金門應該是最特殊的一個島嶼。金門之所以特殊,在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代戰亂中流轉的戰略角色;在這個島上,先人以生命、血淚與汗水,澆灌出金門的卓然不群。歷史的傷痕,苦難的印記,交織成前人與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也必將成為後代傳誦不斷的傳奇和故事。如何將金門特殊的歷史與記憶不斷的傳承下去,軍事史蹟的保存,扮演著重要的見證與媒介功能。
然而在國軍金門駐守部隊銳減、營區與軍事設施大量釋出,遠超地方政府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接管與處理能力,這些寶貴的戰地史蹟遭到人為與自然的雙重夾擊、威脅,正在浯洲母親島快速的消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金門子弟和曾經與這塊土地共同歷經那段歲月、參與經營的退伍軍人,個人深為感傷與焦急。我希望從軍事角度的觀察,敘述這些軍事史蹟的意義與價值,呼籲所有的金門鄉親、地方政府、駐防單位與國人,尤其是府院的高層與文化部、國防部、內政部及財政部等部會,都能重視這個問題,放棄成見、一己之私和本位主義,群策群力,共同採取具體有效作為,讓這些經過百萬人努力、耗費六十餘年及投入無數國家物力、財力所累積的文化遺產能保存下來。讓歷史的傷疤變成勳章,把苦難的印記化為瑰寶,是我們留給後代最珍貴的寶藏,也是金門戰地史蹟保存的價值和意義。

貳、金門的地略價值
一、歷代的地略價值
金門諸島位於福建省東南方的九龍江口,與廈門隔金廈水道相望。東距基隆198海里,東南距澎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廈門5.18海里,距離角 嶼1.25海里,距大陸近、台灣遠。本島位於大陸與海洋交界處,隨其擁有者之不同,展現不同的戰略地位。在明鄭時期、日據及國共對峙時代,金門背對台灣海峽,面向大陸,扼控廈門咽喉,封鎖閩粵往返航道,是向大陸進出的前進基地與跳板。但自晉唐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金門面向海洋,與台澎互為犄角、相互策應,是大陸面對來自海上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屏障閩粵,係廈門港的門戶與東南沿海航道的屏衛,而鄭成功更曾據以向海峽以東挺進,驅逐荷蘭收復台灣。「金門」亦因其地略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清代宿將沈廷耀在大膽所題勒石「閩南保障」,足以說明金門之地略價值。
二、冷戰時期的戰略利益
歷朝歷代對於金門之地略價值運用,依國家與主政者利益而有所不同。最令我們關注影響也最大,則是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澎金馬,1949年起,國府以重兵戍守金門。當年的政策和期望獲得之戰略利益為何?根據個人的瞭解,其政策指導,明確揭櫫於故總統蔣中正先生在第十五屆軍事會議所說:「我們今後建軍備戰的目標,在於針對自己的需要:一在於基地的保衛;一在於嚴防無預警的突擊;一在於反攻的整備。」及當時的國防政策:「鞏固復興基地,控制台灣海峽,加強軍事戒備,導發匪區抗暴,及時反攻大陸。」金門的確保,是執行上述政策的主要環節,國府希望藉由金門的地理位置獲得以下的戰略利益:
(一)確保金門,是保持既有生存空間,和擴展空間所必需。
(二)增大台澎空防縱深,保持海上優勢,形成鏈島防線之屏障。
(三)金門可為我海軍前進基地,進而掌握海域,控制台灣海峽,切斷共軍閩粵沿海之航運,封鎖及控制廈門等主要港口,使其船團及兩 棲作戰部隊之主要補給,不能由閩海發航,冒然對我台灣基地作遠海之進犯。
(四)近接大陸邊緣,水陸相望,聲息可通。建設金門,與大陸形成對比,易於實施政治作戰,結合大陸民心,發展游擊區。
(五)作為前哨據點,可隨時監視共軍行動,蒐集陸區情報,並可牽制當面共軍龐大兵力。
(六)作為攻勢作戰前進基地,可主動對大陸實施襲擊,應援大陸抗暴運動,開創反攻勝利契機。
這些指導與構想發展出金門守軍的使命:「金門防衛司令部以現有兵力,守備並確保金門島群,擊退並殲滅進犯共軍。推行戰地政務,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並加強攻勢作戰整備,隨時待命應援,實施反攻大陸。」這也是現代金門軍事建設的依據,為1949年以來戰地文化遺產的濫觴。

參、國軍戰略構想調整與金門戰略角色變遷
一、國軍戰略構想調整
國軍的軍事戰略構想,因應國內外情勢變化,歷經多次調整,金門的戰略角色與定位,當然也隨著改變。國軍戰略構想迭次調整,概可區分以下四個時期:
(一)反攻作戰時期(1949~1981):
此一時期,仍存反攻大陸之念,各種建軍備戰,除了確保台澎金馬基地安全,也在從事攻勢作戰的準備。
(二)攻守一體時期(1982~1992):
此時期由於華美斷交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止,事實上已完全放棄以武力反攻大陸,各種建軍備戰規劃與準備,已經是守勢作戰。
(三)防衛固守時期(1993~2002):
此一時期正式揭櫫國軍建軍構想為「守勢防衛」,刪除所有「反攻大陸」的陳述,更務實的回歸守勢作戰。各種指導在此一時期作了重大修訂。
(四)積極防衛時期(2002~迄今):
此一時期之構想,與前述防衛固守時期並無不同,只是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而已。
二、金門戰略角色變遷
國軍戰略構想調整,最具體而實質產生變化,就是由初期的攻勢作戰於1981年轉為守勢作戰。因此,金門戰略角色也隨之改變:
(一)反攻作戰時期
即攻勢作戰時期,金門的戰略地位,不僅是作戰前哨與防衛環節,最重要的功能是擔任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攻大陸跳板」,這也就是國軍將「有力一部」(超過三分之一有生戰力)的四個重裝步兵師、一個輕裝步兵師,以及眾多的戰鬥支援、勤務支援部隊部署在金門的道理。
(二)攻守一體等時期
已經完全採取守勢,金門此後所擔任的任務,就是監視對岸共軍的動向,保持台澎防衛的戰略縱深,在共軍武力犯台時,對大陸重要軍事目標,實施報復性的反制攻擊、截擊威脅共軍船團的翼側,爭取後方反應時間,策應台澎防衛作戰。

肆、金門防衛作戰工事特性
一、海島防衛作戰基本原則
金門防衛作戰構想,歷年來兵力部署與火力配備,均隨其任務及部隊調整而有所不同,且大部分資料仍未解密,故不宜在此披露。唯海島防衛作戰之基本原則,大致相近,概有以下幾項:
(一)大島支援小島,小島掩護大島、策應大島作戰。
(二)扼澳、控灘、守點,連續反擊(逆襲),灘頭決勝。
(三)制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灘頭,殲敵於陣內。
(四)空降打導航,機降打載具,滯空點射擊,兵力未到,火力先到,著陸場決勝。
(五)加強戰場經營,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揮戰力於地上。
(六)發揮軍民同島一命的總體戰力,建立有利於我之戰爭面。
二、金門軍事設施特性
(一)軍事設施種類
金門的防衛體系,依其兵力部署,可以區分為第一線據點(即前述所說的扼澳、控灘、守點的陣地)、縱深陣地(如美人山、五虎山、鵲山、雙乳山…等二線高地所構築之防禦工事)、太武核心地區(陣地)、各種火力支援陣地(如獅山砲陣地)、勤務支援地區(如經武台後指部、花崗石醫院、各式油彈庫…)以及海軍(翟山、九宮、大膽小艇坑道、碼頭、雷達站…)、空軍(雷達站、防砲陣地、機堡、機場設施…)等等。各種工事因其任務、所在位置、材質及施工方法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易損性,在文化遺產的搶救上,如不能精確掌握優先順序,急其所當急,緩其所能緩,恐將事倍功半,流失大量的史蹟,再回頭已難挽救。
(二)金門工事特性概述
基於金門地區地形和地質特性,其作戰工事素有「鋼心豆腐邊」的說法(與馬祖之「鋼邊豆腐心」迥然不同),其意思是指金門的防禦陣地,核心及縱深陣地的部分,位於堅硬的花崗岩磐底下,難以摧毀,譬如:太武核心陣地、美人山、獅山、龍磐山等指揮機構,都是開鑿岩石坑道。反之,全島沿海岸的第一線據點,為了達到以交叉火網封鎖澳口、海灘,幾乎都是位於沿海的岬角、突出部或海灘中央底部,用掘開式以鋼筋混凝土所構成,其牢固程度顯然不足,如:天下第一據點馬山,田埔據點、鎮中堡、濟民堡、將軍堡及湖井頭等有名的據點,無一例外均屬鋼筋混凝土築成。而由於金門欠缺工程使用之細沙,早期諸多第一線據點就地取材,使用海沙攪拌混凝土,迄今已經開始龜裂、崩解,再不搶救,很快就會消失。另有部分據點為求彈道低伸,射口幾與海平面等齊,俟國軍兵力精減撤出、射口擋板腐蝕脫落,幾次大潮海水倒灌,無人處理,鹽分侵蝕加速據點之損壞、傾圯,如烈嶼之三層堡砂溪據點即是明顯案例。近來另有新生的威脅,即大陸抽沙船越界甚至迫近金門海岸抽沙,海沙流失,海邊據點因地基下陷而崩塌,時有所聞,如不能有效嚇阻,北海岸第一線據點恐將陸續不保。

伍、金門戰地史蹟的保存價值
金門戰地文化遺產的保存價值,可以從很多面相加以分析,個人謹就軍事的角度,探討其保存的價值:
一、冷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對抗現場
冷戰時期,自由與共產兩大集團,由西到東嚴重對峙,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歐洲為東西德的柏林,亞洲則為金門與南北韓的板門店。金門自1949年起,位居國共內戰的第一線,歷經的重要戰役計有古寧頭戰役、大膽之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六一七砲戰,以及在金門附近發生的多次海、空戰役等。其中最著名且對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的係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古寧頭戰役,是反登陸作戰全殲犯敵的成功案例,決定了海峽兩岸隔海對峙的局面,八二三砲戰則讓金門自此成為馳名中外的堅強反共堡壘與「自由燈塔」,並屏障台海往後數十年的安全和穩定。金門何以能在共軍重兵壓境與熾熱的猛烈砲火攻擊下,屹立不搖,戰場經營紮實和戰鬥意志高昂,是制勝的關鍵。
二、長時間、投入龐大人力物力的戰場經營
(一)金門區區15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1949年起迄今,歷經六十餘年。此期間,在駐軍人數最高峰時,曾戍守十萬大軍,截至十年前尚有萬餘駐軍。數十年 年來,軍民投入構工與戰地經營的人力何只百萬人次?所花費的物力、財力更是天文數字難以估計。在如此狹小的土地上,以數百個堅固據點陣地、交通壕以及數十條大小不一的岩磐或混凝土坑道,構成完整的防衛體系,恐係古今中外戰爭史所僅有。如果與世界聞名的防衛工程(事)相比較,則更可彰顯金門軍事史蹟建造的艱辛和可貴。
(二)二戰時,德國在西歐海岸線(含諾曼地登陸海灘)構築「大西洋長城(堡壘)」,自1941年開始至1944年,計有四年,工程散布在數百公里長的海岸 線上,在1944年2月之前,都處在缺工、缺料的狀況下,迄是年二月隆美爾接任西方防衛準備總監之後,才動員25萬守軍和25萬民工努力趕工,唯截至諾曼 第登陸時,仍未完工。就各方面的投入,都無法與金門相比,但今年諾曼地登陸7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把當年盟軍浴血搶進的「下諾曼地海灘」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應該會給我們更多的信心與努力以赴的動力吧!
(三)再說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成於1936年,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一組不連接的獨立堡壘據點群所構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耗費的時間與體系的完整性,與金門也無法比擬。至於硫磺島的經營時間更短(概有一年),投入兵力也僅有數萬人次,且大多為急造開挖之工事,較金門工事規模、堅固之程度,相去甚遠。
三、攻勢與守勢並存的軍事設施
金門最初的戰略角色之一,是擔任反攻大陸的跳板,因此開鑿翟山、九宮(四維)、大膽等多條規模宏偉的登陸小艇坑道,並部署相當數量的登陸小艇,其目的是俟機對大陸採攻勢作戰,這在以防衛為主的作戰體系上,存在著隨時準備大規模攻擊的軍事設施,是極為少見的。
四、全面地下化的防禦體系
金門曾以「地下的金門」自豪,事實也是如此。部隊與相關設施幾乎全部隱藏在坑道、掩體及密密麻麻的據點工事裡,重要的戰鬥村,如瓊林、後浦(金城)和沙美(後浦頭)、成功…,也都挖有彼此通連的坑道與有掩蓋的交通壕。民眾更是家家必備「防空洞」,躲避砲擊。像這種不分軍民都「藏於九地之下」防衛體系,如非縝密規劃、長久經營,是不可能完成的。
五、作戰與民生結合的整體建設
美國軍事博物館專家Geoff Giglierano應金門大學邀請,到金門考察戰地史蹟,並在金門文化局主辦的「戰地文化遺產保存講座」中,以「尋找我們身邊的故事」為題,發表專題演 講。他特別指出:「在世界上從來沒有看過一個軍事防衛體系,能將軍隊暨在地的民眾做如此緊密的結合。」金門歷經數十年的戰地政務軍事管理,此期間,作戰與民生密不可分。譬如金門酒廠的建立,其原始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軍隊與民間的燃料問題;擎天水庫、太湖、榮湖等人工湖泊,與無數散布在金門各地以地區駐軍部隊長名字命名的池塘(如「治民塘」等)都動員很多兵力與民力,主要目的是解決軍民水源的問題,但不無針對對岸倘若採取火攻,可作緊急的消防之用。還有世界唯一的坑道醫院~花崗石醫院;坑道內的文康設施~迎賓館;坑道發電廠~長江發電廠、烈嶼麒麟發電廠;坑道油庫~夏興油庫等。以及各部隊所構築的電影院(如金東戲院、南雄戲院與武威戲院)這些設施,都是軍民共用的。這種同島一命、軍民一家的關係,迄今仍未改變。

陸、對金門戰地史蹟保存的具體建議
一、目標正確,手段配合
保存戰地史蹟,是為了保留歷史和共同的記憶,而觀光與申遺則是後續的效益。因此史蹟的保存,不宜跟申遺與發展觀光劃上等號,史蹟保住,就具備了申遺和發展觀光的條件;反之,史蹟消失了,還奢談什麼觀光與申遺?因為時間急迫,我們必須「打帶跑」,理論論述、學術研究 和實際作為同時並進,甚至行動要先於理論,畢竟是「時不待也」!
二、整體規劃,區分執行
隨著駐軍大量裁撤,閒置的軍事設施越來越多,那些應該保留,那些應該拆除還地於民或招商開發,政府應該有整體規劃,公布週知,在規劃的時間內,必要時應該凍結對軍事設施的拆除工作,否則不該拆而拆除了,再後悔也難彌補,一個雞零狗碎、不成體系的個別史蹟是沒有價值的。
三、明定先後,藉濟急緩
戰地史蹟因其特性而有不同程度之易損性,個人認為最危急必須儘速搶救的,是第一線據點及侵占到民眾土地的重要軍事設施,第一線據點之威脅在於偏遠、乏人照顧而維護不易,軍方巡防無力,荒煙漫草,加以鹽分侵蝕,抽沙淘空地基,轉眼即傾圯損毀而成廢墟。侵占民地者,危機更已迫在眉睫,在金門土地暴漲、財團狂炒之狀況下,能撐到幾時不毀不拆,恐怕很難逆料,唯一旦拆除,將難以復原,這只有仰賴政府在全般規劃下,充分溝通,兼顧大我與個人利益,以地易地,相信淳樸的鄉親一定會支持史蹟的保存。最重要的是:自即日起,應先凍結國有地、縣有地等公地上軍事設施的拆除,否則政府帶頭拆,如何勸阻鄉親拆除私有地上的史蹟?至於閒置之坑道與等地下設施,軍方應本以往愛護之心,以珍貴國家資產看待,作好統計封存及標示工作,連同原始諸元、建築圖等資料,一併移交地方政府及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待後續整修運用。
四、充分溝通,協調合作
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金防部是執行階層的鐵三角,行政院及所轄之文化部、內政部、國防部、交通部及財政等部會是上級指導、支援單位,應該秉持「金門戰地史蹟」是國家珍貴文化遺產,非一地一部或一縣一鎮所有,以廓然大公的態度,放棄本位主義,彼此協調合作,並與地方鄉親充分溝通說明,始能有利於史蹟的清查與保存。
五、通盤考量,嚴謹審查
軍事設施的保留與拆除,必須迅速制訂嚴謹的審查作業程序,並賦予法規的位階,由專家學者組成專業而客觀的審查委員會,審慎現勘、查核每一個軍事設施的拆除案,對於不能拆、不該拆而遭到拆除的史蹟,當事人無論其身分、地位,均應移送法辦,以嚇阻為了一己之私而粗暴拆除戰地文化遺產的行為。
六、展現成果,爭取支持(本項已於金門縣政府申遺委員會提報)
(一)資源有限,如分散運用而未形成重點,實難累積可觀效果,自亦無法引起金門鄉親暨國人之關注與支持,在國庫困窘之狀況下,也難以爭取中央政府支援。
(二)本案建議府院高層支持,統合縣府、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金防部之力,掌握軍事設施處理規劃與進程,以現有成果為基礎,依政府預算、軍事遺跡遭受破壞威脅急迫程度,劃分階段,由易到難,由點到線和面,由小區域逐步擴展到大區塊,漸次累積成果,自然日起有功。
(三)建議金門縣政府向中央爭取預算,並撥出部分金酒盈利,結合國管處設立軍事專區等相關構想,全盤規劃,由大、二膽到烈嶼,再擴大到金門本島(點→小區域→大區域),漸次整修運用,展現成果,就會形成良性 循環,爭取到應該有的人物力和財力的支援。

烈嶼係最佳試驗區域,因該地區以龍盤山、騏麟山為中心,紅山、大山頂分據北、南兩翼,沿島有環狀車轍道,第一線據點則緊鄰道路,加以小金目前在國管處經營下,四維坑道、將軍堡、湖井頭、勇士堡…等軍事據點,均已接收整修,並已開放參觀,頗具成效,如能投入經費,有計畫與準備,逐步整修虎堡、貴山、南山頭、砂溪等具有特色之三層堡,以及反空降堡和其它據點(國軍正常使用者先不接管),運用八二三砲戰戰史,串連整個防禦體系的故事(含蔣經國先生親蒞將軍堡、郝柏村先生手植老九重葛等…),有系統加以宣傳,很快可以看出成果,將有利於吸引大量觀光和懷舊人潮,爭取中央政府與國人、甚至僑胞之支持,行銷到全世界。未來大金也能依此試驗模式,接續執行。

柒、結語
金門戰地文化遺產的保存,申請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是為了增進觀光或提升金門的知名度與價值,更重要的是:藉由戰地史蹟的完整保存,呈現浯洲斯土斯民數百年來,在戰亂蹂躪下,堅持追求和平的決心與努力,保留我們共同的歷史和記憶;讓世人與後代瞭解,在這個島上的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幼和軍民,曾經如此走過堅忍卓絕、不向環境低頭的奮鬥歷程。我們明明擁有世界少見、無可取代的瑰寶~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地一屋之爭,也絕非一棟豪華的大飯店或精品賣場所能比擬,但仍有少部分人視而不見或棄如敝屣,令人遺憾。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