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一次看懂職業病申請 你我也可以嗎?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在工廠擔任作業員超過15年劉小姐,近年肩膀時常疼痛無力,持續於骨科診所治療;聽說同事申請職業病認定後獲得工作調整,她也好奇自己是否能申請,在同事建議下,前往成大醫院職業醫學科門診;經超音波檢查,確認劉小姐為「旋轉肌袖症候群」,與診所的診斷一致;劉小姐工作包含過肩抬舉與負重,但無法明確評估每日操作次數;若要判定是否為職業病,需安排公司現場訪視,劉小姐擔心雇主反應而猶豫不決。


劉小姐回診治療期間,持續服用藥物和進行復健,並向公司反映病況及請普通病假;因病況仍難以滿足工作需求,和醫師討論後,正式申請職業病評估,公司內部討論後也配合進行與安排現場訪視;訪視結果顯示,她的工作在特定生產季節確實負荷偏高,符合職業病診斷條件。醫療團隊也協助公司主管與劉小姐共同釐清可能加重病情的動作,討論仍可執行勝任範圍,順利完成工作調整。


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陳柏磊醫師表示,許多受雇員工即使身體不適,也常因擔心被貼標籤或影響公司利益,而不敢到職業醫學科門診;事實上,就醫紀錄都受到保密規範保障,只能由本人提供給其他單位;先行評估是安全而重要第一步,除了記錄病情和追蹤治療,若日後需要進一步判定,也能作為客觀依據。


陳柏磊醫師針對民眾常關心部份進一步說明:

首先,就醫並不代表一定要申請職業病補償,門診的目的在於釐清病因、接受治療,並了解醫師評估與建議,是否申請完全由個人決定;其次,即使在同一職場中,每位員工診斷結果、工作型態與身體狀況皆不同,仍需個別評估和判斷。


陳柏磊醫師說明,對於就診程序時間安排,大多數病人1至2次門診即可完成初步評估;若能提供其他醫療院所資料、檢查影像或診斷書,或提供實際工作內容照片與影片,更能加快流程、減少重複檢查。


陳柏磊醫師提醒,職業病評估不只是「補償程序」,更重要是協助勞雇雙方了解工作風險、調整工作內容重要過程;透過醫師專業建議與雇主合作,努力達到「工作無礙、健康常在」目標。(于郁金攝)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