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3e0Y30AobQs?si=NnVqKdQxPxgMAIBP
告別月月挨針!奇美醫引進RSV長效型單株抗體,一針保護半年
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黃筱倫呼籲,早產兒一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往往比足月嬰兒更容易惡化甚至住進加護病房;由於現代父母生活忙碌,傳統短效型單株抗體需要每月施打一次,較為不便;為此,奇美醫院於今(2025)年9月開始施打自費RSV「長效型單株抗體」,只需接種一劑,即可提供長達半年以上的保護力,為忙碌父母提供更便利且有效選擇,對於有感染疑慮、或想給家中寶貝多一份保護家庭,歡迎至奇美醫院評估施打。
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併發細菌感染,經治療後順利出院
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黃筱倫舉案例一說明:2個月大的吳小弟(33週早產兒),因出生週數不符合當時健保適應症,而未曾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單株抗體;入院前2天出現咳嗽有痰、流鼻水,並在入院當天發燒,經奇美醫院急診收治住院,胸部X光顯示雙側上肺瀰漫狀浸潤,核酸檢驗顯示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吳小弟的3歲姐姐先前也有發燒、咳嗽症狀,推測為主要傳染源;原本吳小弟在未接受抗生素治療下已退燒,但第3天再度發燒並出現呼吸衰竭與低血氧,情況危急,醫療團隊緊急將吳小弟送入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進一步檢查發現,胸部X光顯示右上肺葉肺炎,從痰液樣本中培養出肺炎鏈球菌,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併發細菌感染;經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後,吳小弟在插管後第8天順利拔管,並於入院第17天完成抗生素療程後康復出院。
4個月大嬰兒單純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經高流量氧氣鼻導管治療順利出院
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黃筱倫舉案例二說明:4個月鄭小妹(36週早產兒),入院前4天曾有發燒,之後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由於鄭小妹的3歲姐姐有類似症狀,加上白天在托嬰中心,很可能因此接觸到病原;入院當天出現呼吸喘伴隨喘鳴聲,由家人帶至奇美醫院急診就醫,採抗原快篩診斷出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隨即收治病房;入院後即開始給予氧氣帳與症狀治療,呼吸狀況逐漸改善,但於住院第5天出現呼吸喘且呈現胸凹狀,甚至血氧不穩等情況,改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治療;經過3天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並順利移除鼻導管,入院後第8天康復出院。
呼吸道融合病毒,嬰幼兒住院「大魔王」,4大威脅不可不慎!
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黃筱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為幼兒細支氣管炎與肺炎住院最常見原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相關醫學會資料,臺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RSV感染住院,其中高達90%個案發生在2歲以下,而近幾個月RSV感染個案也有逐漸增加趨向;對於早產兒、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等高風險嬰幼兒,RSV感染不僅可能引發呼吸衰竭,還可能具有閘門效應,高達3成RSV感染嬰幼兒可能併發肺炎鏈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其他細菌感染,導致疾病嚴重度增加,並延長住院天數。
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黃筱倫強調,RSV感染後具有「高感染」、「高重症」、「高插管」及「高誘發氣喘」四大威脅,包括:2歲以下近9成兒童會感染、早產兒若出生3個月內感染,重症率與插管率分別高達7成與5成;此外,1歲內感染兒童,5年內誘發氣喘風險更是足月兒3倍。
呼吸道融合病毒無特效藥,及早預防很重要
奇美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筱倫說明,由於RSV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藥物,也尚未有兒童RSV疫苗,僅有母體疫苗施打,因此單株抗體成為目前最有效、最即時的預防策略;傳統短效型單株抗體雖能降低住院率,但保護力時間短,每月需注射一次;而今(2025)年9月起,奇美醫院開始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施打一劑即可提供長達半年以上的保護力;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所有小於12個月嬰兒,最好於剛出生後施打,而高風險12至24個月幼兒則可在滿12個月後再接種一劑。
預防勝於治療!把握健保給付給寶寶多份保障
奇美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筱倫表示,在臺灣RSV流行季節傾向並不明顯,全年都有病例,對於嬰幼兒與家長來說,RSV威脅幾乎無所不在;若孩子出現發燒、劇烈咳嗽、呼吸急促或伴隨喘鳴聲,應及早就醫;此外,平時防護除配合環境衛生與照護指引(如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病人、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過度曝露於人群中),應善用健保擴大給付資源,讓高風險族群與具環境危險因子之嬰幼兒,盡早施打單株抗體,降低重症與住院機率,能讓醫護人員同時追蹤其生長發育狀況,做到預防與照護雙重保障。(于郁金攝)
(以下奇美醫院提供照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