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

(影音)關心海洋生態 別說再見!金門救傷綠蠵龜野放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綠海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中的物種;金門縣府自今(107)年7月26日起連接接獲四起保育類動物「綠蠵龜救傷」通報案件,經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等單位2個多月治療及收容,於10月16日順利搭船至外海野放;由於收容過程密集且受傷狀況不同,幸賴不同單位支援及熱心民眾物資捐助,才讓綠蠵龜們順利存活。

別說再見!金門救傷綠蠵龜野放
https://youtu.be/kS0ASKdAPyw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說明,野放前透過多場次的環境教育說明,讓金門學童及鄉親了解海洋汙染問題,也期待透過減塑活動之推動,讓海洋生態能有恢復自然的機會。

金門縣府建設處進一步表示,4隻收容海龜的狀況不同,連續出現更讓協助處理野生動物的救援協會措手不及,在農委會林務局、臺北市立動物園、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及金門與臺灣熱心民眾通力合作下,才能順利存活。

到現場向工作人員致意與海龜送行的金門縣長陳福海表示,特別感謝相關單位及熱心民眾的共同守護,讓金門島周邊的珍貴海洋生物得以延續生命,107及108年縣府已爭取農委會林務局國土綠網計畫補助,希望透過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整建,讓野生動物醫療能進入常軌。

首隻被救援的綠蠵龜被協會暱稱「小紅」,於7月26日在料羅港區被救起,背甲尾端有明顯破損外傷,疑似是被漁船的螺旋槳打傷,經傷口治療與抽血檢驗後,安置於水試所提供的水缸中,傷勢最嚴重的牠,幸運的由在金門舉辦歐亞水獺國際研討會的臺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師賴燕雪、余珍芳支援診療,第一時間處理得宜,但收容期間連續7天都拉出塑膠垃圾,讓海龜保育議題受到關注。

第2隻綠蠵龜小綠則於7月27日在塔山電廠海域被民眾發現,牠的體力較差且四肢皆有疑似啃咬的傷痕,在救傷過程恢復情況最快;而第3隻綠蠵龜小白則於7月31日在料羅港徘徊被發現,為避免海龜受到船隻出入影響,料羅安檢所通報後進行收容,經診察發現腹甲胸部處有約2公分受傷孔洞並有感染現象,經清創及藥物治療後恢復。

而體型最大的第4隻綠蠵龜鐵支,在8月7日清晨於后湖海域流刺網中被發現,經熱心漁民通報後送往水試所救傷;由於牠卡在漁網內內過久,無法呼吸換氣,經X光機檢查發現胸腔有積水嗆傷跡象,狀態極差,透過線上諮詢海生館李宗賢獸醫師後,將鐵支安置臨時加護病房,進行乾置供氧及點滴注射照護,經過3日加護後,狀況才轉好。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表示,4隻海龜接二連三的出現,讓協會人員措手不及,照養海龜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及人力,尤其是海龜需要的新鮮食物如何取得,照養經費來源等問題都是問題,協會透過網路社群的分享,獲得社會大眾的熱心相挺,除有鄉親到金門海域採集海草外,甚至有臺灣民眾跨海寄送透抽及小卷到協會,作為綠蠵龜的的糧食,更有民眾請協會代購醫療用品或食物的方式付出心意。

保育員黃富榆說,照顧期間每當有宅配業者送包裹到醫院時,都會讓工作人員重拾保育的熱血,這4隻海龜都是靠大家溫馨接力才有存活下來的。

據了解,綠蠵龜救傷故事,讓金門民眾關注到海龜與環境議題,甚至有金門高中學生、賢庵國小的愛心媽媽主動要求擔任志工,協助清潔打掃等照護工作,並建議地區學校能夠安排相關課程,多場次環境教育課程,讓更多人了解海龜面臨生存危機。

維基百科就「綠蠵龜」資料指出,綠海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1、200公尺。..一般而言野外綠海龜需長20—50年才會成熟,成熟的綠海龜背甲長約90至125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

由於綠蠵龜的成龜因體型碩大、背及腹甲堅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主要的天敵。維基百科進一步指出,雖然曾經有成龜失去一隻鰭狀肢或是鰭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傷痕,但這種類似被鯊魚或其他兇猛的動物如鱷魚等攻擊的狀況並不多見。但小綠蠵龜的天敵卻是非常多,在陸地有各種沙灘上的動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紅火蟻、蛇、猛禽等都會對小龜進行攻擊,在海中則有各種肉食性的魚類如:鯊魚、旗魚等。由於缺乏足夠的防禦的能力、小海龜的背殼還不夠堅硬、跑(游)的又不夠快,因此很容易成為這些天敵的美食,小綠蠵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只有約1%的小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表示,海洋汙染已是全球皆重視的問題,海洋充斥著的廢棄物大多是不可分解的塑膠物,造成海洋生物誤食、受傷、受困而死亡,已造成海洋資源的重大浩劫;海洋生物用他們的生命告訴我們環境問題,而這些廢棄物最終會以塑膠微粒的狀態回到我們人體中,拯救我們的環境只要從生活做起,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自備環保餐具、環保袋等環保用品,對自身行為多點省思,瞭解我們對於野生動物的影響,每個人一小步的改善,累積起來就會是很大的改變。(照片由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提供)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