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10月20日星期二

入秋小心熱傷害 奇美醫:高危險群注意水分補充要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夜間秋意涼,日間「夏暑」人!高危險群入秋仍需小心熱傷害,熱傷害並非全發生在戶外大太陽底下,部分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需特別注意,因此再次提醒各界注意預防和及時治療。

35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於109年4月某日在工廠鍋爐旁工作,大量流汗,但沒有補充水分,下午開始四肢肌肉疼痛抽筋,於下班後晚上自行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急診,意識清楚,心率快,體溫為攝氏36.6度,血液檢查肌酸酐、肌酸激脢及肌球蛋白均升高,診斷為熱衰竭合併熱痙攣、急性腎衰竭及橫紋肌溶解症,經奇美醫學中心治療後情況穩定出院,此個案為高溫過度流汗所導致熱衰竭案例。

71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於去(108)年12月某日下午到朋友家使用蒸氣室,過了20分鐘沒有出來,朋友進去才發現人坐趴著,意識不清,帶出來稍微降溫後才恢復意識,並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院方說明,於急診時意識清楚,體溫為攝氏39.3度,經醫師檢查後無明顯肝腎異常,給予適量的水分電解質補充後情況穩定出院,此個案為高溫過度流汗所導致熱暈厥案例。

74歲女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於去(108)年11月某日中午騎車去田裡工作,下午兩三點都還沒回來,家屬去找發現倒在田邊的路上,家屬帶回家後,隔日早晨發現個案意識改變合併體溫高,於是將病人緊急送醫。院方表示,個案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時為昏迷狀態,體溫高達攝氏41.2度、心率快,因呼吸衰竭接受插管治療,醫師檢查後發現肌酸激脢(CPK)、肌球蛋白(Myoglobin)、肝功能指數升高及有高血鉀狀況,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右側硬腦膜下出血,診斷為熱中暑、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轉至奇美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繼續治療,後因呼吸器脫離困難接受氣切並轉至呼吸照護病房,目前仍於院外機構接受照護。此個案為典型高溫導致嚴重熱中暑。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劇烈,去年(108)年均溫達24.56度,不僅較前(107)年升高0.34度,也創下自民國36年有紀錄以來之歷史新高;地球持續暖化,雖入秋冬白天氣溫仍偏高,因此各種防暑降溫的措施依然不能少,建議白天著涼爽透氣之衣物,夜間天氣變涼再加上外套保暖,避免厚重衣物影響散熱造成熱傷害。

臺灣自2018年11月起,開辦農民保險職災給付,目前申請職災給付的個案尚不多;根據日本2016年統計農業職災事故死亡原因,以農業機械操作事故相關最多(占70%),其他值得注意為有6%為戶外高溫中暑所致;因此提醒農民朋友遇有熱衰竭及熱中暑時,符合申請農民保險職災給付。

奇美醫學中心表示,上述統計資料中,亦有數例為田園花園田地工作所導致的熱衰竭或者中暑,可能為農業職災;人體散熱方式主要為皮膚輻射及排汗散熱,汗液蒸發為在高溫時為最重要的散熱方式,但在高溼度環境時,蒸發作用便十分困難;熱傷害指長期處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導致體溫調節系統異常,人體大量蓄積熱能,導致體溫升高、水分與電解質代謝紊亂、神經與心血管等系統功能障礙,從較輕微的熱痙攣(heat cramps)、熱昏厥(heat syncope)、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到多重器官衰竭甚至可能死亡的熱中暑(heat stroke);其中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若延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成以上;主要症狀包括躁動、意識混亂、抽筋或昏迷,且中心體溫升高至攝氏40度以上;熱衰竭則與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有關,表現有虛弱、口渴、疲倦和頭痛,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神智仍清醒,中心體溫可能正常或稍高。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教授、佳里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周小軒共同表示:一般健康的人也可能發生熱傷害,應隨時提高警覺,若有疑似症狀可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用風扇或冰塊等設法降低體溫,並盡速送醫,清醒者則可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

蘇世斌與周小軒醫師強調,熱傷害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疾病,不論在室內或室外皆須適時補充水分,必要時可添加食鹽,隨時注意尿液顏色,避免高溫曝曬,加強通風等,牢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口訣,減低發生熱傷害風險,特別提醒勞工及農民朋友,遇有上述熱傷害疾病時勿忽略職災權益。(照片由奇美醫學中心)





中華鱻傳媒 #熱傷害 #奇美醫學中心 入秋小心熱傷害 奇美醫:高危險群注意水分補充要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