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7年12月27日星期三

缺鐵性貧血 郭綜合醫:是大腸癌的前兆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兩個患者接受檢查之後,發現是缺鐵性貧血,進一步做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發現是大腸癌,順利接受手術治療與術後化學治療,目前在門診追蹤,癌症沒有復發,且血色素正常。
    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提出:
1、案例1:78歲的楊女士,身體向來健康,且沒有癌症家族史;近一年來容易感到疲倦,時常頭暈目眩,尤其從椅子上突然站起來,總是眼冒金星;因為暈倒而被送到急診,接受住院治療。
2、案例2、81歲陳女士,患有帕金森氏症,高血壓,糖尿病,定期在本院接受口服藥物治療;2年前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胃鏡確診消化性胃潰瘍,接受完整治療,但不願接受大腸鏡檢查;因反覆貧血,故轉診到血液腫瘤科門診。
    曹書儀主任說明,貧血的定義為男性血色素低於13g/dL,女性血色素低於12g/dL,貧血的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超過半數的貧血與缺鐵有關;檢驗體內的鐵含量會測三個數值,分別是鐵蛋白(Ferritin),鐵離子(Iron),總鐵結合量(TIBC);利用鐵離子(Iron)除以總鐵結合量(TIBC)算出轉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缺鐵的定義為鐵蛋白(Ferritin)小於15ug/L(或12ug/L),轉鐵蛋白飽和度小於18%(或15%);當符合貧血與缺鐵的定義,就稱為缺鐵性貧血。
    鐵在身體內維持很好的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0-20毫克的鐵,只有約十分之一能吸收,所以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2毫克的鐵,同時腸道上皮脫落,每天也會排出1-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4000毫克,沒有其他的代謝機制;體內的鐵約四分之三用於造血,與少量維持身體功能的酵素,剩下約四分之一以鐵蛋白(Ferritin)的形式儲存起來,同時老舊的紅血球在網狀內皮系統代謝破壞後,會回收20-25毫克的鐵,重新進入體內鐵循環。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女性懷孕時),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鐵質的吸收受食物與藥物的影響而減少),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就會造成缺鐵,等到身體中的鐵存量不足,無法正常造血,供不應求的狀態之下,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成人缺鐵的主因是血液流失,根據文獻的研究,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中有6-12%同時有腸胃道癌症,絕大多數是大腸癌(占5-10%)。
    曹書儀主任表示,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的原因,才是治本。
    大腸癌居全國癌症發生數第1位,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28%;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位、女性為第2位;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腸癌的症狀包括裡急後重,大便帶血、大便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缺鐵性貧血,也是很重要的症狀;要如何在症狀出現之前早期發現癌症,就需要定期做糞便篩檢。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的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33%,約每20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而且篩檢發現的早期大腸癌比例提高;所以糞便潛血篩檢可發現早期大腸癌,提高存活率。
    目前國民健康署的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檢查,檢測的是糞便檢體種的紅血球球蛋白的部分,所以專一性高,不受食物與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平時常用的化學法則是檢測紅血球的血基質,所以上消化道(胃與小腸)或下消化道(大腸)出血都會呈現陽性反應,但容易受食物(例如動物的血,食物中的氧化酵素)影響而呈現偽陽性的結果,敏感度高但專一性差。
    曹書儀提醒,缺鐵性貧血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除了鐵劑補充治療貧血之外,還需要檢查鐵質流失的原因;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診斷缺鐵性貧血,需做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大腸鏡),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該做內視鏡檢查;生育期女性診斷缺鐵性貧血,大部分是因為月經的血液流失過多,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需做大腸鏡檢查。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