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7月3日星期五

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特展 認識美麗原民文化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高雄報導】正名屆滿一週年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為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這兩個高雄在地原住民族,7月2由高雄市原民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為名而戰正名特展」,上午召開記者會。高雄市副市長吳宏謀致詞表示,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擁有非常美麗的文化,歡迎高雄市民前來觀展,以認識高雄豐富多元的原民文化。

吳宏謀指出,高雄擁有全臺灣最多的原住民文化,可是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兩族,長期以來被歸屬於鄒族,直至去年6月才獲行政院公布通過民族認定,而原住民文化是臺灣非常重要的資產,希望重要的文化DNA能夠被彰顯,因此透過本次特展,期盼能讓民眾認識到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美麗的故事、傳說與文化。

高雄市政府表示,本次特展自即日起至11月1日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01、102特展室展出,展覽詳情請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http://khm.gov.tw。

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富族分別世居於桃源區荖濃溪流域及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目前人口數各約4、5百人,在正名以前被歸類於鄒族體系下,被稱為「南鄒」,但兩族與阿里山鄒族彼此無法用族語溝通,且在部落組織、信仰祭儀上存有許多差異。自90年代起,受原住民運動風潮之影響,兩族不甘再隱於「鄒族」之下,展開一場歷經苦難正名之戰,歷經數十年終獲認定。

行政院會去(103)年6月26日通過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報「『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申請核定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族民族認定」,2族 正式脫離語言、習俗上都不同的「鄒族」,獨立正名,使得原住民族添2增為16族;目前承認的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共16族。




依據原住民族委員會103年7月21日原民綜字第1030038250號辦理,「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族、第16 族,為讓國人瞭解臺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之特色,原住民族委員會製作上開兩族群特色、歷史、文化及語言之簡介,將相關資料廣為周知,讓國人瞭解臺灣族群多元文化的內涵,其網址如下:
拉阿魯哇族簡介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86B260E9D63A127&type=D553881BB72C42C9D0636733C6861689
1.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u)、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4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約計有400人。拉阿魯哇為自稱,其意不可考。
2.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hlasu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u)」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
3.族人離開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4.地理分布:
拉阿魯哇族據「台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悠社、美隴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其名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主要分布由以下四社所組成:
(一)排剪社(paiciana):位於荖濃溪和埔頭溪河流處北側山腳台地,現為學校所地,社民分佈在第一部落、第二部落及草水檢查哨等三部落居住。
(二)美壠社(vilanganu):位於荖濃溪東岸,塔羅流溪河口對岸台地,社民散布在荖濃和寶來溪間的廣大流域。近代,部分社民移居那瑪夏瑪雅里居住。
(三)塔蠟社(tararahluvu或talicia):位於塔羅留溪北岸山頂,由於交通不便,社民已悉數移到排剪社居住。
(四)雁爾社(hlihlala):位於荖濃溪西岸河階台地,kaluvunga為其部落名,稱為Hlihlala。日治時代,族人散居於荖濃溪西岸的耕地,後又回到原址及區公所所在地居住。

卡那卡那富族族群簡介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3439993A7481ADD
1.分佈於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人口數約有520人(103年05月數據)。
2.相傳數百年前,一位名叫「那瑪夏」(Namasia)的年輕男子,發現巨大鱸鰻堵住溪水危及部落安全,趕緊回部落向族人通報,然也因驚嚇過度染病,幾天後去世,傳說當時族人與山豬聯手殺掉鱸鰻讓危機解除,族人為了紀念這名年輕男子,當時以「那瑪夏」命現今之楠梓仙溪。
3.卡那卡那富族的社會組織以父系為主,祭儀活動則以「米貢祭」與「河祭」為主。
4.地理分佈:
原口述傳說有東來說與西來說,前者認為舊居地在Nacunga附近的Patokoanu附近,即現今新武呂溪臺東利稻附近,而後者目前較多考據資料可參, 於清朝時期即有記載,當時稱為簡仔霧於南化玉井一帶活動,後因墾殖勢力受他族群壓迫,陸續遷移至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部落上方(舊稱 Naturuca),後又遭襲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臺地避居,近因國民政府移住政策,形成現今分布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一帶。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