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

立德立功存資糧  自在豁達談死生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高雄報導】生命正如夏花絢爛的年輕人,死亡還很遙遠嗎?生死既是無法逃避的嚴肅課題,年輕人該如何培養勇氣,以歡喜自在、豁達超脫面對生死?

2015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第二場論壇「我對生死的看法」,7月25日在如來殿大會堂登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在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穿針引線下,從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我對生死的看法》一文出發,帶領年華正盛的青年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期能雲淡風輕談死生。

李利安直言指出,生死是自然現象,人類卻諱莫如深,那是源於對離別、對社會關係終結的恐懼;因此他特別喜歡星雲大師用「因緣」來解釋生命現象,認知死亡不是終結,是前往新世界建立新因緣;而佛教講六道輪迴,不論哪一世生命,所遇之人其實都是與自己曾經有關係的有緣人,所有新因緣都是老因緣的累積;若能從此超越視角認識生命,面對死亡便可坦然無懼。
「人是死不了的,只是一直在變化中。」慈容法師指出,星雲大師喜歡用四季循環、薪盡火傳來詮釋生命流轉傳承的積極意義,主張死亡就如「移民」一樣,只要平日認真累積「資本」,死後自能移民至美善國度,往生善處。



慧傳法師則引用「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來詮釋生命本質。慧傳法師表示,從星雲大師身上,他學得「老病死生是必然的」、「死如搬家不必畏懼」、「確定歸宿不畏死亡」、「具備資糧搬到好家」,自在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3位與談人對星雲大師的理念深表認同。至於如何立功立德,讓有限的生命如日月長存?身兼國際佛光青年總團部執行長的慧傳法師指出,大師一生弘法布教,把傳統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感詮釋得淋漓盡致;有抱負的青年,不妨從當下做起,從改變自己開始,從而改變家庭、國家與世界,因為「從改變自己開始,才是對的人生」。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李利安認為,死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於鴻毛,讓更多人活得更好,對社會歷史有貢獻,生命自可不朽。李利安進一步說明,人類生命有物質性、社會性、精神性和靈性等4層次,若能發揮社會性生命的能量─立功、提升精神性生命的價值─立德,即使物質性生命終結,靈性生命仍可以長存。

多數佛教徒希望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星雲大師為何想重回人間,甚至發願「來生再回來當和尚」呢?星雲大師會怕病、怕死嗎?這是不少青年好奇的問題。

跟隨星雲大師數十年的慈容法師表示,大師常叮嚀徒眾,他臨終時不要為他念「阿彌陀佛」,因為極樂淨土即在人間,他想繼續為人間眾生服務,推廣人間佛教;一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希望轉世當老牯牛的溈山靈祐禪師,都是心繫人間,發願救度眾生。

「年近90的星雲大師,怎麼可能沒有病痛?但是他藥照吃,工作照做,從不覺得自己生病。」慈容法師表示,秉持「無我」精神的大師,心心念念都是大眾,即使曾中風、摔斷腿、心臟開刀,又糖尿病纏身,他總能與病為友,全然忘記身體的病痛,每日仍熱熱鬧鬧地過活,不肯休息。

李利安大膽預告,在全球化時代,「雲學」或稱「佛光學」,將開闢出全新的跨領域研究,可望成為當代學術研究主流,並帶動世界3大語系佛教走向全新世代,像大師對生死的精闢見解,便有助於化解很多人的焦慮。

李利安表示,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有無盡的佛學寶藏、崇高的歷史地位、深遠的學術意義;有志學術研究的青年,可以從哲學、歷史、比較、實踐等多元面向切入,豐實人間佛教的研究成果。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