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影響年輕族群,對生活與家庭衝擊大!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並非老年人專利!雖然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約1%人口,發生率遠低於膝關節或髖關節,但與膝、髖關節炎多發生於老年族群不同,踝關節炎病人年齡層相對年輕,許多病人介於18至44歲之間,由於此族群正面臨職場與家庭雙重壓力階段,因此對個人及家庭影響較為深遠。
告別踝關節疼痛 奇美醫引進全人工踝關節置換術 助重拾人生
6旬男接受人工踝關節置換術,擺脫關節疼痛,恢復行走能力
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舉案例說明:67歲男性病人,長期因左腳踝疼痛而困擾,每走一步就疼痛,嚴重影響日常步行與生活品質;經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於門診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左腳踝退化性關節炎,並伴隨骨刺形成;由於病情已達晚期,羅醫師建議進行全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術後半年,病人恢復良好,不僅行走能力顯著提升,原本疼痛也明顯緩解,順利重返日常生活。
創傷性關節炎為主因,病程惡化速度快!
踝關節炎最常見病因為創傷性關節炎,其中約三分之二病例與踝關節骨折有關,另三分之一則與慢性韌帶不穩定有關;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亦可能引發踝關節炎。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提醒,與其他關節退化相比,踝關節炎病程進展速度較快,從發病到發展為末期階段僅需10至20年,導致病人迅速喪失踝關節功能,對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踝關節融合術vs.全人工踝關節置換術,治療選擇大不同
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指出,針對末期踝關節炎病人而言,目前標準治療方式為踝關節融合術,透過固定踝關節來消除疼痛,特別適用於較年輕或從事重勞力工作者;然而,踝關節融合術可能帶來一系列後遺症,如鄰近關節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炎提早發生,行走時步態改變,尤其在上下樓梯或陡坡時更加明顯;此外,病人術後可能難以進行快走、快跑,甚至蹲踞動作也會受限,影響日常活動。
近年來,全人工踝關節置換術逐漸成為踝關節炎替代治療選項之一,特別適用於年長且生活模式偏靜態病人;與踝關節融合術相比,全人工踝關節能夠保留關節活動度,使病人在行走時更加自然,減少對鄰近關節負擔;根據國際數據顯示,全人工踝關節置換比例逐年提升,而在臺灣,健保已於去(113)年7月起將人工踝關節納入給付範圍,讓更多病人得以受惠。
選擇適合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表示,針對踝關節炎病人,建議至專業醫療院所尋求足踝專科醫師評估與建議,依據個人生活習慣、活動需求與關節狀況,選擇最適合治療方式;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全人工踝關節置換已成為改善末期踝關節炎重要選項,讓病人得以擺脫疼痛,重拾行走自由與生活品質。(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